当前位置: 首页 > 霞浦特产 列表

关于霞浦紫菜的养殖

发布:2015-06-19 16:57:40来源:霞浦摄影网

一提到紫菜,霞浦人往往会自豪地问:“你看过《舌尖上的中国》吗?”原来,风靡一时的饮食文化专题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一段专门介绍“霞浦紫菜”:在阳光的折射下,散金碎玉一般闪耀的海面上,影影绰绰的毛竹和棚架之间,游动着船帆与人影;清澈的浅海中,长长的紫菜舒缓地摇曳。“在这里,人工与自然的合力,演变出万千的视觉景象。”……唯美的画面,诗意的解说词,向世人展现了霞浦紫菜生长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霞浦紫菜优良的品质,使“霞浦紫菜”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随着节目的播出,“霞浦紫菜”名声大噪。

紫菜育苗池里,一排排整齐的竹竿上,挂满了贝壳

紫菜营养丰富,价廉味美,食用方便,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食材。对于司空见惯的事物,人们往往反而没有好奇心去探究,当我接受任务要写一写海带紫菜之乡霞浦时,我才发现,虽然紫菜是我餐桌上的常菜,但我对紫菜如何养殖、生长、加工一无所知。霞浦县海洋与水产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谢松平,是位具有高级职称的“紫菜王”,从事紫菜生产研究和推广已经30多年了,他耐心地回答了我各种“无知”的问题,向我介绍了“舌尖上的紫菜”是如何“炼”成的。

霞浦是上世纪60年代开始紫菜养殖的,当时的育苗技术不过关,产量不稳定,效益差,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紫菜种植面积一直在1000亩左右徘徊。1982年,从厦门大学水产学院毕业的谢松平和同事们一起,开始了对紫菜育种技术的不断摸索和艰难攻关。到80年代末,他们终于发现了紫菜苗种成熟度、种苗密度对紫菜生长的重要性。掌握了这一关键技术后,谢松平和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同事们对紫菜养殖进行了多年持之以恒的技术指导、蹲点服务,不断改革和完善紫菜育苗养殖生产工艺,示范推广先进的养殖方法,使霞浦县的紫菜育苗、养殖和加工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谢松平说:紫菜养殖的关键技术突破后,经济效益大增,从事紫菜养殖加工的人越来越多,养殖面积是翻番式增长。



紫菜是藻类,靠孢子繁殖。紫菜的孢子要寄生在贝壳之中。紫菜育苗之前,先要把贝壳洗净,再让海里一种叫‘桡足类’的浮游生物,把贝壳中的杂藻孢子吃光,以防它们和紫菜孢子混杂,然后把做‘种子’的紫菜与贝壳放在一起,让孢子钻进贝壳中,发育成丝状体,开始是浅红色的,然后颜色越来越深,发育成熟后就呈黑色了。白露大潮的时候,把它们放到海里,在流水的刺激下,它们就会从贝壳中跑出来,附着在苗绳上,就能萌发成紫菜了……

为了让我对紫菜的生产有直观的认识,谢站长决定带我去参观“霞浦金顺丰紫菜良种基地”。走进宽大的育苗场,只见一排排的竹竿整齐地架在育苗池上,竹竿上,像风铃一样挂满了贝壳。我又一次为我的无知感惭愧:“请问,贝壳和紫菜有什么关系?”吴总经理从清澈的池水中捞起一串美丽的贝壳:“你看,这些扇贝有的雪白,有的里面有粉红的丝状物,还有的深红是不是?”他解释说:“紫菜是藻类,靠孢子繁殖。紫菜的孢子要寄生在贝壳之中。我们先要把贝壳收集起来洗净,再让海里一种叫‘桡足类’的浮游生物,把贝壳中的杂藻孢子吃光,以防它们和紫菜孢子混杂,这与种植农作物除杂草的道理是一样的。然后我们把做‘种子’的紫菜与贝壳放在一起,让孢子钻进贝壳中,发育成丝状体,开始是浅红色的,然后颜色越来越深,发育成熟后就呈黑色了。白露大潮的时候,把它们放到海里,在流水的刺激下,它们就会从贝壳中跑出来,附着在绳上,就能萌发成紫菜了……”

谢松平站长和吴总经理不时地探讨着紫菜育种的技术问题,其中夹杂着大量我听不懂的术语,但有一句我听懂了而且感到很高兴,他们说:“今年的种非常好,一定会有个好收成。”

谢松平站长告诉我,我国人工养殖的紫菜,主要有条斑紫菜和坛紫菜两种。条斑紫菜适应水温低,适合北方养殖,主要用来加工成海苔。我省养殖的是适应水温高的坛紫菜,主要用来做菜。俗话说:好种半年粮,种田和“耕海”的道理是一样的。良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一直是霞浦紫菜得以兴盛的原因之一。霞浦先后从上海海洋大学和集美大学引进坛紫菜新品种——“申福1号”、“申福2号”和“闽丰2号” ,良种紫菜生长更快,产量更高,品质更好,不易衰老,可以采摘五到六水(紫菜采摘一次称为一水,头水紫菜是最好的),比普通紫菜多收一到二水。现在,霞浦大的育苗场,与有关的科研机构、高校的海洋系都有合作关系,他们把这里作为科研和实习基地,霞浦的良种育苗基地则可以优先得到最新研究成果。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段通过跟踪拍摄紫菜养殖户林仁灼的生产活动来介绍紫菜的生产过程:林仁灼驶船出海,为自己的紫菜养殖架设毛竹,他将一根16米左右的毛竹竹节打通,然后两人合力不断地上下夯,靠重力势能将毛竹顺势插入海滩中。一片片插上了毛竹的紫菜养殖场,成了摄影作品中的“风景线”。谢松平站长说,其实,这样的“风景”是上世纪90年代后才出现的,它标志着紫菜养殖由滩涂走向浅海。


 紫菜养殖场的美景,也许玻璃钢撑杆代替毛竹插杠后,就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景象了,但是,紫菜养殖业者说,他们会创造出新的美景。

“阳光和水”是紫菜生长的两大要素,它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在水中吸取大海的养分;也需要有足够时间露出水面在太阳下进行光合作用,称为干露。为满足紫菜生长的这种要求,早期紫菜只能养殖在潮涨时被海水淹没,潮落时露出水面的滩涂上。受滩涂的限制,霞浦紫菜养殖空间无法扩展,产量也无法提高。谢松平说,“试图用加密紫菜苗的播种的方式提高产量,也被证明不可取。那样会使海水流动不畅,造成紫菜病烂现象。”于是,向浅海进军养殖紫菜被提上了日程。为了实现养殖技术上的突破,霞浦县吸取了国内外各种紫菜养殖方式的优点,结合霞浦的实际,成功开发推广了插杠式养殖。

插杠式养殖,就是将毛竹插入海滩中为桩柱,桩柱之间系上紫菜苗绳,插杠式养殖技术可以人为控制入水和干露时间,清除浒苔,抗病腐,提高产品质量。而且能把紫菜的养殖区域延伸到近10米的浅海区域,这使得霞浦紫菜的养殖面积得到飞跃式的扩张。

下午,谢松平站长带我到“淳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参观。他告诉我,合作社是2009年,钟祖钦、林成强、吴在斌等6位青年人共同发起成立的。他们把入社的紫菜养殖和加工户组织起来合作共赢,降低成本,打开销路,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养殖和加工技术的更新换代。该社先后被评为县级、省级和国家级示范社,被市工商局评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其“淳盛”牌深海紫菜获得中国农产品贸易洽谈会优质产品奖。

在霞浦淳盛农民专业合作社,我看到他们正在布置“玻璃钢撑杆深海紫菜养殖培训班”的教室,玻璃钢撑杆厂家的代表也在场。合作社负责人之一吴在斌告诉我,明天谢松平站长要亲自给紫菜养殖户上课。

我问“玻璃撑杆”是一项新技术吗?吴在斌说,是的,玻璃撑杆将用来替代毛竹。

2014年4月,合作社负责人钟祖钦等在厦门渔博会上发现了一种可代替毛竹的新型玻璃钢撑杆,毛竹使用寿命只有1年左右,毛竹的腐烂还会污染水质,而玻璃钢撑杆使用寿命长达七八年,无污染。毛竹受长度限制,只能在10米以下的浅海使用,随着海带、紫菜养殖规模的快速扩张,霞浦浅水区养殖空间已经接近饱和。而玻璃撑杆长度可以选择,能使紫菜养殖向10米以上的海域发展,而且抗台风能力强。钟祖钦等人当即拍板引进玻璃钢撑杆,当年试养殖紫菜30多亩并获成功。相比浅水区,深水区的紫菜产量高、杂质少、成色好,十分畅销。现在,霞浦准备全面推广深水区玻璃钢撑杆养殖紫菜新模式。

谢松平站告诉我,霞浦现在正在尝试“悬浮式”紫菜养殖,试养殖了300亩。所谓“悬浮式”就是把紫菜养殖在悬浮的球体上,转动球体就可以很方便地控制紫菜入水和干露时间,而且彻底摆脱水深的限制,可以向更深的海域发展,如果成功,潜力巨大。

霞浦的紫菜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进步史,品种不断优化,养殖方式不断更新,紫菜加工技术,也有由依靠太阳晒干,到“人造风干炉”烘烤,到引入太阳能烘干机,,从家庭作坊到工业化、自动化生产线。产品则由粗放经营,到打造品牌。目前霞浦全县拥有紫菜加工厂57家,其中圆饼菜粗制加工产50家,机制加工厂7家,12条生产线,2014年还引进了一条二次加工生产线,生产即食产品,使紫菜的附加值成倍增加。

告别“淳盛”时,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今后玻璃钢撑杆和悬浮式养殖全面取代了毛竹,《舌尖上的中国》和照片上霞浦那种紫菜养殖的独特景观,就会成为绝版了吗?”没想到吴在斌说他们早就考虑了这个问题:“我们会与旅游部门协商,拿出一个方案来,在哪一片水域,用什么样的杆,怎么排列,力求既不影响生产又能给景观添彩。玻璃钢撑杆可能没有毛竹的自然朴拙之美,可是,它可以任意选择颜色,也许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制造出各种图案造型,创造出另一种现代之美呢?”

我憧憬着那种现代之美,早日出现在霞浦美丽的海滩上。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