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霞浦民俗 列表

2016年霞浦竹江妈祖走水(作者:老海)

发布:2016-05-04 08:28:43来源:霞浦摄影网
本文作者:老海

每年的三月二十六,是竹江后湾妈祖(阿婆)走水的日子,当地人都爱称呼三月节。村里人和外出生活的竹江人都会在这天赶回老家,热闹场景胜过春节。今年在村委会的精心组织和大力宣传下,上岛人数过万,是历年以来最为热闹的一年,对于0.2平方公里的小岛来说,盛况可想而知。

为了方便游客,村委会特意做了路标。

节日气氛充满竹江岛的每个角落。

天后宫更是张灯结彩,香火鼎盛,摆满宴席迎接归来的游子和慕名而来的客人。

俯瞰竹江。

老街亭。

锣鼓井。 锣鼓井是因为打水时两口井分别发出锣声和鼓声而得名。 为了今年的阿婆走水活动,村委特意组织“盘井”, 使沉寂多年的锣鼓声重新响起。 这里成为游客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前澳天后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的斗顶,还保留初建时的原样。

平时难得一见的宝贝,前澳天后宫的镇宫之宝。

竹蛎。发明竹蛎养殖法的郑洪图第21代后人,以其老屋为主要地点,办起了小展馆,图文并茂地介绍竹蛎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的悠久历史。

图文说明竹蛎种收场景。

不能不吃的蒲蛎包。竹屿岛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现磨米浆,原装海蛎,柴炉铁鐤。

馋嘴了吗?

刚起锅的鲶肉。

还原旧时竹屿岛渔耕——捕马鲛鱼场景。

还原旧时竹屿岛渔耕——扑鱼场景。

午后,一天活动的重头戏开始,先是阿婆巡境。阿婆出后湾天后宫后,先到码头,而后折回沿街出巡到前澳天后宫 ,再从前澳天后宫回到后湾天后宫,回来途中,家家户户响炮迎接,信男信女进香朝拜。

回到后湾天后宫前稍休息片刻,走水正式开始。

鸣锣开道,清退聚在街边围观的人员。

八名壮汉抬一顶轿,极速前进。每到一境交界处稍稍停顿,又继续抬轿前行,直到汐路桥头。

这时汐路桥头早已人头攒动,翘首等待阿婆走水最精彩的一个环节——阿婆沾水。

当潮水涨到脚踝高, 二十多名壮汉抬起两顶坐着妈祖神像的轿子,在敲锣手的引导下,冲向预定海域,溅起层层浪花。轿手们在海上奔跑出100多米后,停下,将轿子抬高、放下,反复沾水36次,以此祈求平安与丰收。

阿婆沾水结束后,抬轿跑回天后宫,活动结束。

说竹江事,必须提到汐路桥,即达路桥,系连接陆地与竹江岛的石桥。桥为东西走向,因路和桥建在滩涂上,涨潮没于海水中,退潮时才能行走,故称汐路桥。于清乾隆年间,由竹江乡绅郑绣轩倡建,至嘉庆十六年(1811)郑启昂耗巨资建三年而成,后被潮水冲垮,其子郑琼森又进行三次大修才得畅通。由于地处滩涂泥泞中,建路时,路基用松树打桩、铺垫杂木草皮,然后铺上条石横竖三层砌成。全长3651米,最宽1.8米,途经六座桥,最高2.9米,其中有四座桥,桥孔上下二层,边有小孔,具有排潮防潮作用。

如今的汐路桥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到了竹江岛不走一段汐路桥是件遗憾的事。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