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霞浦民俗 列表

戴花斗笠的霞浦上水村

发布:2019-12-01 10:33:21来源:霞浦摄影网

IMG_2268.JPG

编竹笠的畲族村民
当一个成语被人们广泛当作行为效仿、并请书法家题写挂于客厅或书房,就说明这古人传下的成语仍具有启迪的内涵。上善若水,就是出场频率很高的一句成语。它出自《道德经》。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道家始祖老子以水来比喻圣者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霞浦县崇儒畲族乡有一个村庄,直接将这个成语移植为村名,叫:上水。
原名水漕垄的上水村,大名这么一改,对很多人来说,脑子都不用过,就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这句成语,顿时,对这个村庄产生敬意。
对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们确实要表示敬意,因为这地方让人安居乐业。况且上水是个中国传统村落,是个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从城区往西北方向,一路上行,当觉得山路蜿蜒得让你晕头转向不辨东西时,上水村到了。下车,吸一口气,像灌浆般灌了满腔负离子的空气。站在凤凰广场平视,四周丘陵连绵青绿蔓延。然后把目光往下压,就看到了压在山坳里的上水村。
刚下过一场豪雨,急切的雨水顺着青石道往下奔流,人走其上,分外光滑。众人小心翼翼,却有小女子碎步小跑,我喊,不要跑,会跌倒。她答,不想跑,刹不住。于是赶忙拽住。这青石路是入村的通道,已经走过了一代又一代的上水人,不同的脚板在青石上刻下不同的纹路,细瞧,有明清、有民国……心绪就随着它穿越了百年老时光。
上水是个以蓝姓为主的畲族村庄,二百多户七百多口。她是个有年头的畲村,据上水村于清代光绪年间修纂的《汝南郡蓝氏房谱》记载:“明崇祯九年(1636年),蓝姓始祖齐满公,从浙江泰顺沙丘田移居福宁二十五六都水漕垄,后代繁衍生息至今。”
有人类的繁衍生息,就有文明的起承转合。村庄最显眼的当属民居。据介绍,三百多年来,上水村基本保持着原来的格局,遗留的近六十座古民居,是闽东地区乃至东南地区传统畲族民居保存最完整的村寨之一,是传统畲族村寨的典型代表。2013年8月,上水村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上水村遗存的古民居大多为清代中晚期和民国建筑,其中有两座建于明代晚期。上水的民居依山而建,梯形布局,由高往低,错落有致。穿斗式结构,悬山顶或歇山顶。这里的民居既没有出类拔萃的颐指气使,也没有低三下四的委曲求全,彼此间放下身段、谦逊礼让,造就了一个和谐隽永的畲家村落。
IMG_2270.JPG

上水村卵石巷道
主人带我们进入一户院落,三四个畲家汉子正在打糍粑迎客,我知道这项目是有意安排,但和畲民的交流中得知,随着村庄越来越为外人所知,就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糍粑,就成为品位村庄的一大特色。米白色的糍粑沾着黑色的芝麻,我抓起一块往嘴里放,一嚼,与众不同,这是我第一次吃到咸糍粑。畲民说喜欢甜的,也有。
一条小溪从村中穿过,溪上搭有小桥。尝了糍粑,遂往村庄走动,几条鹅卵石铺就的小巷,蛛网般上下延伸。畲民见缝插针,在道旁的空隙处搭瓜架,架上的黄丝瓜花和起舞的黑蝴蝶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小品;迎面走来一位畲家阿嫂,拦着村干部说家事,畲语像鸟声般好听;环顾,有稻田在房前,有树木在屋后……在上水,你随意找个立足点,或俯或仰,村境就是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山居图。
走到一户人家,小叩柴门,入内,男主人正坐于厅堂编织花笠。乡宣传委员告诉我们,花笠是上水的非遗项目。对这,我是再清楚不过的,我迄今仍是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评审这个项目的过往我记忆犹新。斗笠,本是农人一件遮阳避雨的用具,但在有着浪漫情怀和审美情趣的畲家人眼里,斗笠是他们生活中充满美感和富有意蕴的物品。为此,畲家人把斗笠叫花笠。
上水村制作花笠有着悠久的历史,有阳光,有风雨,就有花笠。明崇祯年间,蓝姓畲家迁徙到上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先祖在这块隐山隐水的世外桃源开始了新生活,生活的安宁带来了精神的愉悦,制作花笠,就成为了点缀新生活的方式。在物华天宝的上水,制作花笠的材料应有尽有,再添上畲家人的心思和智慧,上水花笠成为了人们爱不释手的工艺品。花笠直径不超过40厘米;窝深约8厘米;窝顶尖部竖得很高,足足有3厘米,那可是有寓意的,象征着凤凰头。两条红色飘带则象征着凤凰尾。一顶花笠,既表达着对凤凰图腾的崇拜与敬仰,也表达了山哈对生活的领悟和寄寓。
上水花笠的美,除了畲家人喜欢的色彩和图案,还因为材质。竹篾采用的是后山的袅竹,而且对竹的选用颇为讲究,必须是生长两年以上。砍伐的时间选择冬天最为干燥的时候,砍下的袅竹只取中间二节约80厘米长,因为其材质组织细密,坚实柔韧,富有弹性,破篾性能良好。而油纸材料则要求浸涂柿浆过的绵纸;还要桐油、水藤等作辅助材料。有了好材质,还要有好手艺。上水花笠的制作有繁杂的工序。选竹、破篾、浸篾、浸纸、造型、编织、上纸、刷油、加顶、上飘带等,一个花笠的完成,要花费一周的时间,近几十道工序都必须道道认真,来不得丝毫的马虎。
作为曾经家家户户都能编织的花笠,如今,能工巧匠已寥若晨星。编花笠的汉子告诉我们,目前村里仅有两人会编花笠。后继乏人,是这项非遗最大的瓶颈。其实,这现象在很多非遗项目中也是最大的共性,这需要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百姓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全力而为之。
出得门来,见几位畲家姑娘戴着花笠,站在夕阳下的稻田边,光彩照人。好一幅花笠俏佳人的模样。
我们沿青石路上行,回到凤凰广场。俯瞰,上水就像戴着花笠的畲家女子,伫立在青山间,美丽、淳朴……
仰望,一盏盏路灯让我欣喜。聪明的设计者将路灯的造型和畲家完美融合,上方是一只展翅的金凤凰,下端两盏路灯的灯罩,上部是花笠造型,下部是裙带图案。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