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霞浦民俗 列表

霞浦畲族介绍

发布:2014-03-09 16:48:56来源:霞浦摄影网

    畲族是福建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仅闽东地区畲族人口就有18万,约占畲族总人口的40%,霞浦县名列第二位。霞浦有三个畲族自治乡,盐田乡、崇儒乡、水门乡。霞浦畲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大都杂散在山区或者半山区的的汉族村落中。畲族自称“山客”、“山哈”。畲族的主要文学是山歌,山歌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创造的绚丽多彩又颇具特色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民族史诗、叙事诗、山歌、小说歌、杂歌等,集中而生动地放映了畲族的历史、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和乡土风情等。霞浦畲族保留着古老的风俗,显得比较自由,尤其是“俗不离歌”的传统,在婚俗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以歌传情、以歌结交、以歌述怀、以歌欢娱——几乎以歌贯穿从恋爱到完婚的全过程。
    畲族的服饰,男子一般与当地的汉族无异,但妇女还保持着民族特征,即头发向上梳圈,用红头绳梳成娲状直盘头顶。年轻妇女头上都有豪猪针,吊大耳环,戴银手镯。已婚妇女头发顶横一根银簪,未婚少女头上没有插银簪,以一根红线缠在右额前头的头发上以示区别。结婚时妇女要头戴凤冠,冠为竹子制成,附有很多的银饰。服装多穿青、蓝两色,喜自织的苎麻布,缝缀红边。腰束花带,下着黑色围裙。畲族妇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花边为宽纹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老年妇女穿窄纹花边的衣服、短裤,裤角镶有锯齿形花纹,束黑色绑腿。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别具风格,在衣裳、围裙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全套“凤凰装”一般作为畲族女子的嫁衣。畲族的婚礼很有特点。在整个婚嫁的过程中,始终以歌相伴,成为独具风格的一种风俗。传统节日有三月三的“乌饭节”,二月二的“会亲节”,以及封龙节等。
   

                                                 霞浦县畲族人民风俗简介

一、穿着打扮

  霞浦畲女的发髻造型:中青年妇女用深红或桃红绒线打扎发髻前后两处、发髻前部高高翘起,后部低垂及肩,中年妇女头髻略低些、绒线圈较稀少。她们在发盘与头髻处插上一支两端象叶子状的白银横把、以固定和美观发型.

  霞浦畲女衣着装饰,婚前:衣领、衣袖、衣襟均绣上花纹、花纹明显、但不很宽、腰结围裙、裙面绣上对称花絮。古时还扎有飘带、飘带上扎着闪光的金边和珍珠般的丝絮、婚后女性衣领、衣袖、衣襟的花纹较宽,绣纹增多。中年女性花纹减少、颜色浅淡。畲女穿上统一的黑色绣花衣,十分英姿。

  畲女也挂银耳环,出外时斜戴着本族精工编织的彩色竹笠、更显女性健美。畲女的装束,尽管各地不同,但都称为凤凰装。传说、始祖槃瓠平番有功,高辛帝赐女为妻,娘娘为祝福三公主婚后象凤凰一祥吉祥如意,特赐与凤冠、凤衣。

  畲民的装饰、全由本族人缝制,反映了民族的智慧。古时畲女穿的黑布也是自家纺织的、一般每四、五家有一台木制织布机,小巧玲珑的竹笠,是族里艺人用细篾编制而成,美得象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二、恋爱婚姻

  霞浦畲族婚姻的形成主要有两种:一称媒介式,一称自由恋爱式。媒介为婚、即父母作主,托媒人(或媒人自找上门)介绍,撮合之前往往双方互不相识,一般由男家遣媒,谈妥之后则择日交换庚贴,男方送些礼品给女方定婚,称为小定,过段时间,男方再以更多的礼物和聘金送给女方称为大定、结婚之日,洞房、花烛酒宴亲朋,婚礼仪式。

  畲族青年自由恋爱。首先建立于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基础上,而后在对歌中倾吐各自心怀、相互了解中产生爱情。对歌常发生于采茶、划草、伐木,插秧等劳动中、年轻人相遇,心中歌儿不觉飞出、(一般是男方先逗女方歌唱),一旦对方和上、那么、一呼一应,一问一答,恋爱的前奏就开始了。他们对歌内容很广阔。有唱人生哲理、有唱历史掌故,有唱心中爱慕……,谁的歌赢了对方、谁将有主动求爱的权利。

  异地同族年轻客人到来,本村年轻人会不约而同地到那家歌唱。这也是畲家青年自由选择对象的好机会,赢者同样获得求爱权利。畲族青年对歌式恋爱、多数是成功的、少数出现了求爱不成,但事过数天,双方还是以礼相待。并无记恨在心,年轻人自由恋爱后,若双方家长没有什么反对意见,很快就可兴办婚礼。他们的“蜜月”多在劳动中欢度、因为畲族妇女多认为劳动最光荣。

  畲族传统婚礼。婚日新娘穿凤衣,戴特制凤冠。大厅高悬两盏红灯、一盏写“皇封”、一盏得看夫家姓氏写。如姓雷则写“立国侯”,姓蓝则写“护国侯”,相传、畲族始祖槃瓠次子姓蓝名光辉,皇帝封“护国候”,三子姓雷名巨祜、:皇帝封“立国候”。灯写字是光耀祖宗之意。霞浦一些畲家因劳力需要,也有采用招婿完婚方式,畲家多招李姓、吴姓等为婿。以前有些畲家因经济困难,也有搞童养媳的,现在这种情况已很少了。

      

三、文化娱乐

  畲民能歌善舞,对歌是他们的主要文化娱乐。夏至过后数天有一个日子叫做“分龙日”这一天大家停止农业劳动,女子梳装打扮、男人也格外精神、他们自由自在,外出游玩。更多人则是从四面八方前往特定的会歌地点欢度“分龙日″。霞浦县被定为会歌地点各处均有。如城关府头门大榕树下(现改三礁下大榕树下)水门观音亭坡上等,在那里,他们成群结队、纵情歌唱,从早晨直到太阳落山才尽兴而归。

  除分龙日外,有些畲村还有二月二、四月二等庙会,歌会,有时也打起“尺寸″。打“尺寸”活动是由许多人围成一大圈、一个人站在圈中心,手持一根一尺长的小木棍(为尺)和一根较短的小竹条(为寸)、圈内人用木棍打竹条一端,竹条飞向圈外,圈外谁能接到就算谁胜,得胜者轮换站圈中心。此活动现已传入汉人地区、为小孩游戏活动,可两人对玩。

  畲民最爱看戏,不论大班戏;或是木偶布袋戏;往往全家聚集而来。据说“戏祖宗”是他们自家人名叫雷海青,能编会演、还善吹笛子、弹琵琶、枝艺超群,一次进京演戏,声震京城、被唐明皇召宫演出、技艺受皇帝赏识,就此雷海青被封为“戏状元”“五品乐官″、“田公元帅“等、因此、畲人对戏剧十分厚爱、称“戏祖宗”为“元帅爷”。

  霞浦南路畲民古时还热爱武功,把武功当作一种工余娱乐,以二十斤左右的石锁当练武器械、功夫代代相传。如今一些畲家还放有那种石锁。但随社会进步、此种练武器械已成为历史遗物。

四、待人接客

  畲民重礼好客各畲村都一样,陌生人到来,从不受欺。汉族人来做客则用汉语交谈更不会用不同方言去戏弄人们。本族人来做客,则多以对歌陪伴、热情时可唱至天亮、客人为之而感动。畲民爱幼,更尊老、走崎岖小路时、总是让幼让老。和让负重者。最讨厌不讲礼貌,蛮横的人、好骂好斗的人会受众人冷落。畲民对祖宗尤为诚心尊敬、禁止人言“狗头王″、“畲婆”等语,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侮辱。

    畲族人民很讲团结,冬时,一家老小和邻居亲朋时常坐在灶旁或空地上烧一堆柴火取暧,大家围坐谈笑讲古,或谈家事,气氛十分融洽,有些不和小事也可在这里圆满解决,畲家对招来的女婿,从不鄙视、同样是家庭一员、有的家甚至是当家主角,招来女婿一样有公认继承权。由于畲民与汉族人长期共同生活、如今两族更加亲密,许多人已建立起亲属关系。

五、逢年过节

    霞浦畲民逢年过节基本上与汉族地区相同。春节:即过旧年,除夕吃长岁饭,正月初一早晨先喝一杯糖茶,后食线面或甜糍汤、初二起可走亲访友、相互贺年。元宵:用糯米做汤圆吃。三月、霞浦畲民称为最大的节日。这天、一家出门“踏青″采回山上能籽乌″的叶和糯米煮成“乌米饭”、全家共吃。畲区传说,古代、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畲民反抗官府、被官军围困在山沟里,粮食断绝、他们找到草地上长着一种象黑珍珠似的甜果,其名“能籽乌”。来作粮食、万兴率畲军突围出山、反围剿胜利了,次年春天,万兴想吃“能籽乌″、季节过了,采不到,只好采回叶子和糯米合煮,味亦香甜可口。以后畲民便相传下来,成为三月三吃乌米饭的风俗。

     清明:节日时间较长、从清明起至立夏前,都可扫墓祭祖,并用粳米和春菊制“春菊糍”吃,畲民以为吃之可以“避邪去病”。端午;霞浦畲民用较宽的长形菅叶接并包装糯米,或加圆豆的横式粽、粽子四扎五节、俗称的菅粽自己吃并赠送亲友。七月七:南路一带畲民为搬井节。即每年的这一天打扫井底一次。七月半:畲民定于十五日或前后三日内,均可祭祖。中秋:购市上月饼过节以示团圆之意。重九:煮糯米饭吃。冬至:家家搓汤丸并以糯米粉包萝卜丝或加肉或加糖制“米饺”吃。祭灶:以糖果祀灶神、祭后家人围坐吃祭灶酒。

六、宗教信仰

     霞浦畲民多信佛教,农历初一、十五早晚烧香。不愿听不吉利的话、反对做不吉利的事。畲民丧葬、古时别其一格,称“吊棺葬”。在墓上安两个铁钩,以铁链扎好棺木,然后用轮子送进墓坑,将棺木吊上铁钩。据说是模仿始祖槃瓠在广东凤凰山的葬法、但此葬法今已不再用了。霞浦畲民崇敬耕牛。耕牛辛勤劳动,十分受人爱护、也有些畲村盖起“牛大王庙”、把牛当做一尊天神奉祀。

    畲族本没有人信仰佛教以外的宗教,但近年来、南乡、东乡一带有些畲民也介入基督教、成为基督教徒。畲族,长期居于艰苦环境,在旧社会里,遭受歧视,生活困难,教育落后,解放后,生活很有改善,教育事业迸步很大,不但乡村遍设小学,而今县里也成立民族中学了。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