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霞浦民俗 列表

霞浦畲族小说歌入选非遗

发布:2015-07-08 10:26:30来源:霞浦摄影网

“山来水来云连天,山哈高原几千年。歌是山哈传家宝,千古万年世上轮……”,每逢“二月二”“三月三”等畲族节庆日,乡民们尽情欢唱,别具一格的畲族小说歌便萦绕在青山绿水间,悠扬婉转,撩起丝丝灵动。

畲族是一个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民族。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畲族小说歌这朵没有文字的文化奇花日渐暗淡。2006年,霞浦畲族小说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霞浦县畲族文化、畲族歌谣也有了绽放的机会。

 
 

用畲歌走亲会友谈情说爱的民族

畲族小说歌发源于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该村80多岁的钟昌尧从小就跟着父辈们学唱畲歌,十三四岁就能在歌会上盘歌了。对于畲歌,钟昌尧总是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畲家人走亲会友、谈情说爱、劳作休憩都离不开畲歌。”钟昌尧说,畲族是一个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畲族人民发明了畲族小说歌,以唱歌的形式倾诉情感、叙述故事、表达思想,将祖先传说、历史故事、礼仪习俗一代又一代地口口相传。

钟昌尧告诉东南快报记者,以前家里来客人,热情淳朴的畲家人会摆下好酒好菜,通宵对歌。而每逢“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等畲族节庆日,乡民们更是尽情欢唱,歌声不绝。有时候在山上劳作,一时兴起,两个山头的人还会对上几句。

钟昌尧说,畲族小说歌诞生于清朝,最初由畲族歌手中一些能识字、懂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的人将这些作品改编成诗歌体口头唱本和手抄唱本,并结合本民族语言特点进行再创作。“在畲民心目中,白露坑人钟学吉(1856-1924年)是第一代歌王。”

 

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露坑村是霞浦著名的畲族人口聚居村,也是畲族小说歌的发祥地之一。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社会转型等原因,霞浦畲歌创作和演唱进入沉寂阶段。

畲族小说歌从祖上“歌王”钟学吉开始,至钟昌尧已传承四代。为了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民族文化能更好地传承下去,57岁那年,钟昌尧踏上了一段整整25年的旅程——自费遍访闽浙畲族聚居地,以文字形式收录畲族歌言,并使之出版。

“2001年退休,我觉得年纪也确实大了。但想想我的祖辈们和我这一辈子都在做同一件事,停不下来了,要让它在我手上更好地传承下去。”钟昌尧感慨地说。退休后的他,四处走动得更频繁,不顾年迈,打听到哪里有畲家人聚居,便亲自赶去。

虽然收获时小时大,但钟昌尧说,只要有只字片语,便不虚此行。至今,他已整理出版了200万字的《闽东畲族文化全》和100万字的《霞浦畲族小说歌》,目前还准备整理出版第三本300万字的畲族小说歌图书

“畲族小说歌的保护在2006年得到了改善。”据介绍,霞浦畲歌中的小说歌于2006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生极大影响,霞浦县畲族文化、畲族歌谣的保护现状有了较大改善。

2008年,霞浦县成立了保护和弘扬畲族文化、畲族歌谣的民间组织“霞浦县畲族文化教育研究会”。研究会通过各种民间渠道筹集资金,整理畲族歌谣,举办歌会,开展畲族文化保护工作。

 

传承: 畲歌走进小学课堂

畲族小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钟昌尧也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小说歌传承人。

为了能让小说歌这一畲族的“宝贝”传承下去,霞浦县民族中学和白露坑畲族小学创办了畲族小说歌传习所,专门向畲族子女传授畲族语言、畲族歌曲、畲族舞蹈等畲族文化,共有240多名畲族学生参加培训。

这些年来,钟昌尧一直在给白露坑民族小学的孩子们教唱畲歌和小说歌,一般每周教一首歌,如《茶山情歌》《白露坑风景歌》《英台七送》等。从四年级到五年级,四个学期学下来,一个畲族小朋友就能学会十多首畲歌。

“等村里的传习所盖起来,我要教年轻人传唱小说歌。”钟昌尧告诉记者,他教给孩子们的皆是较短的小说歌,而有的小说歌很长,例如《双帕锦秀亭》就有98条,一条四句,每句七字,这需要成年人花费许多时间才能背记下来。

这几年,溪南白露坑、牙城凤江、县城文化广场等处举行的畲歌演唱会场面红火。有的歌会人数达数千人,不但畲族人参加,也吸引了许多汉族人观看。畲族年轻人在歌场学歌对歌,县城音像店刻制了畲歌播放、出售,也颇受欢迎。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