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作品 列表

霞浦最后的老油坊

发布:2019-03-02 12:03:18来源:霞浦摄影网

【时间】2016年4月24日

【地点】福建崇儒乡岚下村

【人物】梅家茶油坊传人


霞浦,故名思意有霞才那么回事,无霞时,人和海带都萎靡不振。不过,老天在绵绵雨季却为我开了另一扇门,让我有机会走访一个难以维持下去的百年老油坊。

微信图片_20190302122017.jpg


在离霞浦大约25公里的崇儒乡,有个岚下村,土木结构的老油坊静静地枕着这里的青山绿水,饱经风霜的老屋旁,是一条相伴百多年的小溪。每年秋天,山茶花开红艳艳,漫山遍野红绿相间。到了农历十一、十二月份便是茶籽的收获季节,附近村民们翻山越岭将茶籽挑到这儿,古老的传统油坊也随之热闹起来,磨盘转个不停,蒸锅热气腾腾,茶油飘香之处,是浓浓的乡情。以前霞浦县的每个村庄都有这样的老油坊,但现在只剩岚下村梅家茶油坊,被人们称为霞浦最后的老油坊。


听说县政府近年对传统的保护还是很重视,2014年曾出款修善当时已经残破倾斜的土墙和漏雨的瓦顶,不然的话,我这次还无缘一见。


微信图片_20190302122023.jpg


这个梅家茶油坊已有100多年历史(与我本家,不过没有关联)。一重梅、也就是他们的家祖被仇人卢家斩尽后只剩一人,从安徽逃到浙江、然后福建,最终在这里成家立业,东山再起,靠的是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与勤劳,老油坊才得以延续至今。

茶油流程分4步:(1)碾;(2)蒸;(3)压;(4)榨。里面光线很暗,我去时雨天,比平时更暗。员工们动作利索出油率才高,所以整个釆风过程中他们专心致致、很少搭理,别说有时间让人摆拍了。这是一次难得的纪实,但暗光下抓动作,尤其是暗中对焦,有一定的难度。


【磨碾】 


首先,碾轮将晾晒后的茶籽碾压成粉。上面这张外景图里的溪水,从油坊的上方倾流而下,由此带动水车,磨盘开始慢慢转动,仿佛古老的年轮起死回生,渐渐复苏。坚硬的茶籽在碾轮的一圈圈转动下,半小时后连壳带肉压碎成金黄色细腻松软、散发着油香的粉末。


微信图片_20190302122029.jpg


微信图片_20190302122037.jpg


【蒸煮】


碾完的茶粉得熟透了才能出油。土灶这边的柴火烧旺后,员工一勺一勺地将粉末倒入一个大木桶里,约烧四十分钟,水位、温度、火候都是技艺的一部分,必须步步到位,油质才理想,据说一般学艺得三年才能慢慢凭经验掌握这些技能,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对手工制作已没有忍耐力,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香火终止。


蒸煮时的灶头间最有氛围,也最有感染力,只见火光跳跃,烟雾弥漫,出锅时更是热气腾腾,喜气洋洋。操作的忙前忙后,摄影的左右咔嚓,古板的传统工艺顿时重新充满了活力,仿佛时光倒流。


微信图片_20190302122042.jpg


梅相青正在将碾好的茶籽粉一勺一勺放入蒸桶。


微信图片_20190302122046.jpg


梅传妹(左一)干这一行已30年,最有经验。


微信图片_20190302122051.jpg


灶头的火光由下而上映照着员工老华的脸,给昏暗的场景带来油画般的质感。


【压紧】


蒸完后的茶籽粉由原来的金黄色变成深褐色,细腻柔软,光泽油亮。梅相青飞快地编着装茶籽的稻草盘底盘,梅传妹从他手里接过后,将茶粉倒入草盘,然后用双脚踩压,边踩边转,边用脚指熟练地将圆盘周围的稻草一一收拢,直至盘顶完全封住,一块块茶饼即刻而成。


微信图片_20190302122055.jpg


微信图片_20190302122058.jpg


梅传妹将茶饼的边缘一一加外框固定封住。下一步便是榨油了。

【锤榨】


茶油饼被整齐地放入老樟木制成的油槽里,一片紧挨一片排列着。如果说磨与蒸靠耐心,抡锤则是力气活,每落一锤,茶油饼便压榨得更紧,反复抡锤打木楔,以此挤压茶饼,直至油榨干。据说这油槽的老樟木已有三百多年的树龄,自始自终陪伴着百多年的老油房。


微信图片_20190302122103.jpg


榨油开始时一人抡锺便够了,开始出油后,油饼之间的空间越压越紧,最后阶段得由两人一锤接一锺轮流,油才尽其所有。当油槽塞满37块茶饼时,已经难以出油,整个运作过程便以此收尾。


微信图片_20190302122107.jpg


金黄色的茶油从油槽慢慢流入木桶时,周围每个人的脸上笑容绽开。4斤茶油籽出1斤油,据说质量比橄榄油好,所以价格不菲。目前村里卖70元1斤,在一般超市则90元1斤。


微信图片_20190302122111.jpg


和其他手工作坊一样,这种工序复杂而耗时又耗力的纯手工作坊巳经走到了头,何况在青壮劳力流向城市的农村。随着乡村建设的脚步,老油坊周围的古道被机耕路替代,而耕地却日趋减少。农闲期间村里空空荡荡,青壮年大都去霞浦等附近城镇打工,农忙时很少有人能脱身回乡,或者根本不愿意回来。


近年来,福建其他地方的茶籽都被运往福安的电动加工厂,只有霞浦地区的茶籽仍靠众乡亲的支持在梅家油坊落脚。即便如此,这些年山茶树的茶籽产量还是随着劳动力大量减少而急剧下降。十年前,每年可以收获1000多担(每担100斤),而去年整个霞浦才50多担。这家霞浦最后的老油房现在已只剩100多斤茶籽留着备用,实际上巳经停止日常生产。


微信图片_20190302122117.jpg


梅相青(左)和梅传妹(右)在运作时几乎一言不发、埋头苦干,我还以为他们只会闽南话、不会用普通话和我们交流,没想到二位下了工之后都很健谈,从历史到程序,从现状到前景,有问必答,最后还送我们出来。

问及2016年底的收成将会如何,二位非常悲观。七、八月的台风预计很猛,到时不仅会把茶籽刮得所剩无几,而且连已经千苍百孔的油坊老屋也怕保不住。如果政府不再介入,仅以自家的微薄资源,难以在茶籽剧减、老屋受损以及劳力外流的三重困难下维持下去,那么百年油坊的最后一程便也到了尽头,几代人传承下来的百年香火即将熄灭。


离开前,我问他们榨过的茶饼是否扔了,还是另有用途,回答有些委婉,说是过去女人用来抹发。我略有所悟。其实,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传统技艺,前途就象这些旧时女人用来抹发的榨过油的茶粉,一个用之弃之的过去,还有多少人会在今天袭用或者重新拾起? 大势所趋,我若能在它消失之前留下几个纪实的瞬间,或者老油房因为这篇文章而多走了几步,巳经是莫大的欣慰。


或许, 传承贵在坚持,但旨在精神。


【后记】


2016年已经过去,欣慰的是,夏天的台风并没危及到这个老油房。八月,当我听说福州闽清三溪乡溪源村的长顺油坊(曾在《中国国家地理》里登载过)在7月9日"尼伯特"台风的肆孽下被摧毁后,便从美国打电话去梅家老油坊询问,得知他们安然无恙后,我松了口气。这可是百年不遇的暴雨,我想,岚下村这个百年老油房能躲过,得归功于2014年政府出资的修善。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政府那里为老油坊争取维修经费的是一位热心摄影的大姐。

C. Mei 梅慈敏 版权所有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微信图片_20190302122121.jpg


【关于作者】

梅慈敏,自由摄影师兼撰稿人,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特约作者。出生于中国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外国 语言文学系,1985 年赴美留学,1992 年开始学习摄影,近年来 聚焦世界各地人的传承故事和鸟的湿地故事,因为两者皆在日 渐减少。 2018 年 3 月《鹤之旅》摄影个展由美国休斯敦美术学院举办(2018 国际摄影双年展分会场)。著有《手工匠人》摄影故事专集。


微信图片_20190302122125.jpg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