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信息 列表

城隍文化在霞浦

发布:2014-02-08 16:57:27来源:霞浦摄影网


    最近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走遍中国”《城隍作证》节目后,引起人们对我县城隍文化的重视,现特写拙篇,以供参考,疏漏之处,仍望补充指正:

    福宁府城隍庙历史沿革

    霞浦县古名温麻,创建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县治在今霞清县古县村、县境范围相当于现在的连江、宁德、周宁、寿宁、福安、霞浦、福鼎、柘荣8县及罗源、政和、各一半的面积,除辽阔的海洋、众多的岛屿外,陆地总面积约有1.16万平方公里。

    唐、宋期间,连江(包括罗源)从温麻县划出自立为县,原温麻县改名为长溪县,县治由古县村移至今之霞浦松城镇,后因宁德、福安各自建县,长溪县境面积缩小为3500平方公里(即今之霞浦、福鼎、柘荣三县领地)

    北宋元礻右 二年(公元1085年),创建长溪县城隍庙(即福宁府城隍庙的前身)为闽东境内第一座城隍庙,至今已有九百一十三年的庙史。元、明两代,长溪县升为福宁州,原县城隍庙,改为州城隍庙。清代,福宁州升为福宁府,原福宁州城隍庙随即改为福宁府城隍庙。原奉祀的城隍爷,亦依例晋爵为监察司民威灵公。每岁春秋仲月,地方官于风云雷雨坛合祭,每月朔、望行香及祈祷皆诣庙。神为西汉御史周苛,因守荥阳,羽破城、苛骂不绝口,羽怒,烹,高祖即位,思苛忠烈,令天下郡县各设城隍庙祀之。故福建都城隍庙与福宁府城隍庙,所祀之神,皆为周苛御史也。

    福宁府统辖霞浦、福安、寿宁、福鼎、宁德五县(当时周宁、柘荣尚未设县),福宁府城隍也统辖五县城隍,城隍庙内,并塑有五县城隍神像合祀之。霞浦县是福宁府的所在地,起初只有福宁府城隍庙,未有霞浦县城隍庙,鉴于福宁府五县其他四县都有县城隍庙,因此霞浦县知县胡世钰,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将福宁府城隍庙东侧的原蓝溪书院旧址,改建为霞浦县城隍庙。另外于明嘉靖间,戚继光参将,带领的浙江义乌兵,来此剿除倭寇,义乌兵营有一段时间常驻本县,他们都带有义乌城隍爷的香位前来,这些义乌兵也就在驻军处,建立了一座义乌县城隍庙,因此霞浦县城就有府城隍、县城隍和义乌城隍三个城隍庙,所以霞浦城隍文化特别发达,老百姓和政府,对城隍文化也比其他地方格外重视。三个城隍庙,都有较多神产,尤其是福宁府城隍庙,神产之多,富甲福宁府的所有庙宇。

    福宁府城隍庙原有建筑规模

    福宁府治的霞浦县城,背倚龙首山,面向松山海形势险要,景物幽美,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城内房屋鳞次栉比,各种庙宇不下一二十座,其中最大庙宇就是福宁府城隍庙。该庙占地约7亩,坐北朝南,内有三进,分为三堂,第一堂亦称前座,面向东门大街,为重檐歇山顶双层砖木结构,左右有东西辕门,中为弧形照墙,墙中有彩色巨型麒麟图像,入内有东西马厩,塑有披鞍大马及马夫神像,栩栩如生,显得庄严威武,经中天井上台阶为长廊,廊上卷棚顶,悬柱梁边挂满宫灯,装饰极美观。前座入口处有红漆大门六扇,平日左右边门出入,神诞节日正门始启,正门内正中,有六角形戏台,面积约50平方米,高约1.5米,台沿雕刻花鸟人物,五彩油漆,台顶天花板为八角形斗拱,结构精致,台前为观众看戏的大厅,两旁为小天井,天井外上有环楼,下有厢房,专供妇幼看戏之用。

    二堂又称中座,为单层悬山顶砖木结构,登上台阶,东西两边各有厢房六,祀有科房官员及福宁府属五县城隍神像,中有大厅,供行人走路及节日城隍出巡前,排列仪杖、銮驾之用。

    三堂左右为钟鼓楼,厅中大殿为城隍爷座位,座位背后有一暗室,内塑有一尊特别高大的城隍师爷神像,俗称“土城隍”,室内阴森森,非有紧要事故,人们不敢进内点香。

    此庙系北宋元礻右 二年(1085年)创建,明洪武三年福宁县令郭征一修,成化十六年福宁州判黄晟又一修,嘉靖乙巳年,福宁州知州黄良材,曾扩建并大修一次,进士林炫有记。该次修庙立有碑石一座,经地下发掘出土,今仍树立于庙中。最后于民国四年全宫又进行油漆重修一次。自从建庙至今,将近千年历史,地址始终没有变动。

    福宁府城隍庙现状

    福宁城隍庙历史悠久,虽历经重修,但也不无坎坷的遭遇,民国初期经常被国民党军队,作为驻兵营房之用,抗日战争时期,一度作为县国民兵团团部办公的场所,后又被县司法处(法院)占用。解放初期暂为县公安局使用,其后长期被借用作为解放军的营房。

    1990年部分热心公共事业的万贤村老人,为恢复城隍文化景观,同时作为老人活动场所,自发成立福宁城隍庙筹建组,推举理事五十一人,辛苦经营,筹集资金百万余元,按照原有的庙貌,进行重建,在群众及有关部门的赞助和支持下,一座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福宁府城隍庙,终于在1995年,正式落成。

    庙宇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00平方米,高14.56米,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式,钢筋水泥及砖木结构,上面披以金黄色琉璃瓦,走廊中间有四根青石透雕的龙柱,左右有花岗岩方形石柱,刻有楹联:“城隍庙建古善里,宋创明修今豹变;汉御史封威灵公,州兴府继县蝉联。”此联概括点明,府城隍庙的整个历史过程,同时也叙述庙中所祀神名和封号,使人看后一目了然。联为长溪诗社社长张景骞老先生撰,永安一中高级教师张一仪书。廊长22.4米,宽4.5米,廊内一字排二十单扇大门,门中玻璃框内镶嵌有“岳母教子”、“木兰从军”等二十幅杉木精雕的传统故事。设计幽雅美观。入大堂有六支红朱油漆大柱,庄严雄伟,堂正中神殿上,高悬“福宁永福”黑底金字1米宽,4米长的大匾额,左右柱上有大联板一副,文曰:“明日究无多,世人似觉未觉;私心少一点,善事难为能为。”此联富有哲理,为龙山樵撰,郑名彦书。藻井八角形,绘有十四图,彩色工笔的百鸟百兽图,十分典雅,神座前有长3.5米,高2米,宽1米的大供桌一张,厅中竖“敬神如神在”篆体五字的木牌,左右两厢塑有十八尊侍从,判官等立像。肃穆洁净,令人钦敬。庙内现仍保存有历史文物多种,如地下出土的明嘉靖二十二年立的“重建城隍庙”石碑、船形石槽、须弥座石鼓、梅花鹿石刻等,均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福宁府城隍庙已于1997年12月,被霞浦县人民政府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福宁府城隍庙历史

    福宁府统辖霞浦(包括柘荣)、福安、福鼎、宁德(包括周宁)、寿宁五县,是闽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福宁府城隍庙,建筑年代最早,城隍文化内涵比较完整,且地点宽阔,庙宇雄伟,足为各县楷模,在福宁府城隍文化的影响下,宁德县于宋乾道六年(1170年)、福安县于宋淳礻右 十年(1250年)、寿宁县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福鼎县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先后建立了各县城隍庙宇,虽然建筑规模大小,场地宽狭,各有不同,但闽东城隍庙宇总的特点是堂皇而不华侈,庄严而不恐怖,与府庙完全一致,其他春秋祭祀、迎神赛会诸俗例,亦无多大区别。

    福宁府治霞浦,地处闽东沿海,是全省海岸线最长、海洋面积最阔、海岛管辖最多的县份,它和台湾只有一水之隔,人际关系往来甚密,渔业、商业交流活动,更是频繁,福宁商人也有不少去台湾开设店铺,或做其他职业,至今福宁人在台湾定居的仍有数万之多,福宁城隍文化,必然也随之传到台湾去。特别是清代驻防在台湾的军队,实行“班兵制”,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始,至同治八年(1869年)止,时间长达两百年之久,这种“班兵制”是每三年换一班,由福建沿海县份调派善守善战的水师兵员,到台湾去驻防,福宁镇烽火营被抽调戌台的兵员人数最多,据现存资料:道光八年(1828年)的《戌台营丁官弁录》中的统计,是年(1)抽调分配到台湾艋舳营兵额707名中,福宁烽火营占108名,(2)抽调到台护洋水师营的兵额707名中,福宁镇烽火营水兵占265名。(3)抽调到台湾噶玛兰营兵额397名中,福宁镇占63名。(4)抽调到台湾北路协辖兵额726名中,福宁镇水师官兵占270名,总计仅道光八年这一年的班兵中,福宁镇被调兵官人数达888名之多,如按此数推算,清代实行“班兵制”的两百年中,福宁镇被调去戌台的水师官兵额数,当在6万人次以上。

    在这时间久长人数众多的福宁镇戌台官兵中,他们都是福宁人,同样都是福宁府城隍的信徒,各人为着使其三年戌台期间,家中父母妻子平安长寿,个人行军安全顺利,临去之前必然会到福宁府城隍庙烧香许愿,祈求保护。有的人还会把城隍图像及符袋,作为保护神,随身带到台湾去。鉴于明代戚继光来霞浦(当时称福宁州)剿除倭寇的义乌兵数百名驻防霞浦县城,他们都带有义乌城隍神位,后来还建了义乌城隍庙一座(至今犹存)的情况,那么福宁镇水师兵员驻防台湾的人数达6万多人次,时间达两百年之久,很可能和戚继光的义乌兵在霞浦建义乌城隍庙一样,他们也会在台湾驻地,建立起福宁自己的城隍庙来,目前因无资料,这只是一个推测,据说台湾松山有一座名叫“霞海城隍庙”,是否与此有所渊源,似也值得研究,不过不管有无建庙还是次要的,而福宁城隍文化,随着许多官兵长期传到台湾去,这是可以肯定的。闽台城隍文化关系密切,我们希望今后能够得到进一步研究和更大的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