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信息 列表

霞浦中秋传统民俗

发布:2014-02-08 15:48:55来源:霞浦摄影网
    在福建宁德市霞浦县的沙江村,至今历时400余年的传统中秋民俗活动――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霞浦沙江曳石”。
    延续400余年的曳石
    曳石传承人俞孟申29日告诉中新社记者,曳石活动早期在宁德沿海各地十分盛行,现今其他地方基本绝迹,唯沙江从未间断。
    曳石源于明朝嘉庆年间,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而兴起的。相传,明朝嘉庆年间中秋夜,倭寇企图趁虚攻占霞浦县城。战争一触即发之时,戚继光让后方百姓将绳子绑住石头在青石板上拉动,发出巨响,造成城内人多的气势。倭寇到达城郊,见满城灯火,听城内喊声震天、石声隆隆,不战而退,霞浦城得以保全。此后,每逢中秋,霞浦便开展曳石活动。
    走进沙江村,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排练场景:参与曳石的人员将各自使用的石头,用麻绳系牢;石上坐一健儿,身披红色绶带,号令队伍;数十人在前面牵着麻绳沿街齐声呐喊“走啊,走啊”,绕村三圈,观者云集。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村中所拖曳的石头,有圆形、方形,还有“心”字形的(现已磨损,不再使用)。其中,一块历史最久远的八卦型石磨盘,呈圆形,直径约80公分,厚度约30公分,由于长期拖曳,现在厚度仅存18公分。
    古村古堡古老神节
    同在霞浦境内,还有一项独特的中秋民俗,那是每年农历八月十四至八月十六都会举行的大京村游神活动。大京村是明代福建抗击倭寇的重地,村中仍保存着始建于明朝初年的乡村古城堡,至今已历经600余载风雨。
    67岁的村民郑宜绍是当地筹备游神活动的带头人之一。他告诉记者,相传农历八月十六是城隍诞辰,村里从八月十四始举行游神活动,还请戏团来演出助兴。
据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了加强海防抗击倭寇来犯,江夏侯周德兴奉命建“福宁卫大金守御千户所”。城隍作为城市保护神,大京城隍庙也随之建立。
    郑宜绍介绍,八月十六当晚,村中壮汉会抬着城隍庙供奉的“御封威灵公”金身,由2人分别扮演黑白无常进行巡安游街;此外,七乡八里来还愿的香客戴着枷锁,脚穿草鞋,以奇异的罪人服饰跟着游行队伍,以祈求健康、平安。
    因此,八月十六晚是大京村游神活动最为热闹的时候,游神队伍途经之处,家家户户燃纸钱放鞭炮烟花,热闹气氛超乎春节,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
    饼花糖塔期待重生
    饼花源于清代,是福鼎民间艺人创始的一种装饰画,专门贴在中秋月饼上,堪称中秋月饼最早的包装。
   “吃月饼、贴饼花、斗饼花”是福鼎饼花唯一收藏者马树霞孩提时的快乐记忆。“那时一过八月初一,小孩就开始期盼月饼了。”马树霞回忆道,按福鼎风俗,舅舅需要给外甥送月饼,收到月饼后,孩子们就会拿着月饼“斗饼花”――比比谁的饼花大,图案好看。
    不过,如今福鼎已难觅饼花的身影,许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何为饼花。尽管如此,马树霞并未放弃努力,他表示,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牵头,将饼花和当地丰富的旅游产品相结合。
    与福鼎饼花同样期待重生的还有“糖塔”。盛于明代嘉靖年间的“糖塔”,是霞浦民间中秋节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亦是民间食品工艺中极富特色的品种之一。
    记者在霞浦城关四处寻找,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不起眼的店面有制售“糖塔”。店主张先生一边制作糖塔一边对记者说,他做糖塔已有20多年,过去,中秋节前10余天,制作糖塔的艺人们便在大街上摆摊设点,开始制售糖塔,造型也多;可现在买糖塔的少了,做糖塔的只剩下一两家了。
    “煮糖、注糖、脱模”,张先生店中弥漫着淡淡的糖香味,而“糖塔”正渐渐成为一种甜蜜的中秋记忆。
    随着时代的发展,闽东宁德当地特有的许多中秋民俗,已风光不再,但仍为民间所推崇。当地民俗专家蓝俊德认为,传统民俗需注入新观念、新方法,让更多人关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之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李松)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