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信息 列表

一条海带的变迁——霞浦县沙江镇沙江村见闻

发布:2014-02-08 16:16:42来源:霞浦摄影网

    1月11日,记者来到霞浦县沙江镇沙江村,电影《遗情书》的摄制组正在雨中忙碌着拍摄工作,让古朴的村落更显得魅力十足。受到台风“海燕”影响,雨中的沙江村显得格外静谧,这里曾经是古老温麻县的中心,千年的历史厚重让小村又多了几分淡泊,而在这层静谧和淡泊中,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村民的生计、文化民俗、居住环境却在深刻地变迁着。

    沙江村位于东吾洋北岸,三面朝海的村庄千年以来就和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孩子们玩耍离不开海、大人讨生活也离不开海。

    回顾起讨小海的日子,村民吴友善还是记忆犹新:“一个篓子,一把小锄头,然后再加上一个滑板,那就是全部工具,每天的时间就耗在滩涂上,那真是苦中作乐的日子啊。”他回忆,运气好时,满载收获,不好的时候只能悻悻而归,养家糊口全靠天,随机性很强。

    “滑板其实很好玩的。”在一旁的镇宣传委员汤顺宝说到,因为滩涂质地松软,如果靠双脚行走很容易陷在里头,行动及其不便。而滑板可以增大受力面积,提高行动速度。“那时候也不知道滩涂哪来的生命力,总也掏不尽虾蟹,但那种生活真不靠谱,只能说是一种原始的幸福。”

    结束靠“讨”这种生计模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成立了沙江养殖场,从山东引进了海带苗,但一开始并未成为村民致富的产业,但至少让村民有了稳定的营生。真正推广开来,应该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

    1957年就在养殖场工作的汤鸣权说:“那时候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家家户户都种海带,主要是生产队在经营,一天才8个工分,要致富是不可能的。”

    90年代开始,村里的能人就开始靠海带走上了致富路,由于东吾洋天然环境为海带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上日益开放的市场和劳作方式,村民纷纷从海带养殖看到了效益,也就逐渐推广开来。目前该村有4000多人,其中80%以上都从事海带养殖产业,村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记者在村中一家食杂店的门口看到一张“报苗”的通告,上面写着这一季海带苗的价格,领取时间地点等等。村副书记林汝清介绍,再过几天就是分海带苗的时节,村里又开始新一轮的忙碌。“分完苗,主要劳动力就要住到海上了,夹苗是个体力活。以前女人都不能上船出海的,但现在不同了,经济利益驱动,劳动力都不够用,自然就没有那种迷信的想法了。”他说。

    “夹苗”是在一根长达8米到10米的尼龙绳上,按照一定的间距夹上海带苗,而后沉降到海中吸收养分,三个月后就是收成,那又将是村里最忙的时候。“每年4月底、5月初,家家户户能动的人都忙活起来,家家户户都通宵劳作,收获的季节你会看到很多60岁以上老人劳作的身影,雇来收海带的工人的工钱也会涨到400多元一天。”

    生计模式的转变,让村民的时间概念也发生了变化,看去安静的村庄,村民每天都像潮涨潮落一样的忙碌着。在与村民的交谈中得知,当地全年都没有闲暇的时候,海带收完了就是紫菜,紫菜完了就是红须菜,间隙时间还可以剥海蛎。“这种忙碌和过去不同了,以前是没办法劳作,现在村民都是主动忙活起来,因为经济效益好啊!”林汝清说。

    经济的发展,从生产工具的变化也能体现出来,村民们在日常劳作中发挥了智慧。林汝清说“最早种海带用的是小舢板,后来在木头旁边夹了泡沫,但这不安全没效率,后来村民就发明了现在的‘泡沫船’,不仅稳定性强,效率高,而且价格低廉。”

    时代在变迁,昔日讨海用的滑板成了村里孩童的玩耍工具,用于警示的曳石成了村民中秋的娱乐民俗;泡沫船代替了小舢板,牧海耕田取代了艰辛讨海;不能上船的妇女成了丈夫工作的左膀右臂……村里的居住条件也在日益改善。

    手里头有了钱,村里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洋房,并规划兴建鸿辉小区,一共70幢连体别墅,每幢占地80多平米,目前已经完成填方。

    海洋让村民富了起来,村民对海抱着感恩之情,从村里大大小小的妈祖庙和每年三月三“妈祖走水”的习俗可以看出,村民对海有着敬畏和感恩之心。“东吾洋就是我们的金饭碗”林汝清说,目前村里没有引进任何工业企业。著名诗人汤养宗是沙江村人,他在诗中说到:“当一个诗人来到海边,并且意识到这是用一整座海水,用于洗脚,会感到,一把钥匙已打开金库的门。”

    其实沙江村的发展只是霞浦县480多公里海岸线上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拥有2.89万平方公里的海域、411个岛屿的海滨县城,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海为生、靠海致富,而像沙江村这样的变迁故事还将继续……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