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霞浦旅游 列表

霞浦.千里海疆行(第九、十集)

发布:2016-08-16 20:43:00来源:霞浦摄影网
第九集《空海大师》

霞浦县城东,以这座名为赤岸的古老村落为中心,建有诸多寺院,佛教在当地备受推崇,信众颇多。而在这些林立的寺院之中,有座规整的院落,不似寺院,却常年吸引着不远万里从日本西渡的信众僧徒。这座村落,这座庭院,有着怎样的机缘,使得日本僧众魂牵梦绕,不惜远渡重洋、千里朝拜呢?
公元774年(唐大历九年 日本宝龟五年),日本香川县的一个贵族世家诞生了一名男婴,取名真鱼。男孩聪慧好学,家人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一个偶然的机会,真鱼接触了佛门密宗,在佛经里他似乎了悟了些什么。为了探索佛经真谛,真鱼毅然放弃了令人艳羡的仕途,在21岁那年剃度出家,正式成为僧侣,取号空海。
公元804年(唐贞元20年 日本延历23年)六月的这一天,日本派出的第十七次遣唐使团驶离难波(今大阪南),向着遥远的唐帝国进发了。彼时30岁的空海作为使团成员登上了海船,这一天他等了足足九年。
遣唐使团的船只已经在大海上航行了数天,不出意外,再有十来天他们就将到达唐帝国境内。然而,那残酷的风暴还是来了,船队遭到了猛烈袭击,四艘船只因此漂散而失去联系。空海所搭乘的藤原葛野麻吕大使船,同样无法向原定的口岸靠近。整整三十多天,空海看到的只有那令人生畏的大海,而唯一支撑他求生意念的,是东土古国的佛学之光。
终于,在海上漂泊的第三十四天,空海依稀看到远方有片红色山石,雄踞海门,在海波的反射下闪着赤色霞彩。
这块写有“空海入唐之地——赤岸”的石碑,于1985年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这里是霞浦县的赤岸村,传说因沿海山石呈赤色而得名。一千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绵长的沙滩,而空海大师就在这片海岸附近结束了34天惊险的海上漂泊,来到唐帝国境内。
空海一行在赤岸获救时,找不到任何官方的文书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当地的官员不敢越权让他们进入村子,遣唐使团只能在沙滩上休息。然而赤岸的百姓们对这些远方的来客很是同情,他们给空海一行送去了淡水和食物,请来医生为伤员诊治。善良的人们用另一种方式,将遣唐使团接纳进了大唐的土地。
在赤岸停留了四十一天后,遣唐使团的船只终于向都城长安进发了。空海告别了赤岸淳朴的百姓,望着这片赤色的海岸无限感叹,此去一别或许终成永远。
此时,2400公里外的唐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市之一,当时世界的大都会。长安城郊外的青龙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密宗的祖庭,59岁的惠果大师望着山门的方向久久未动。近来,大师的身体每况愈下,却常常遥望远方,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惠果(746—805年),密教第七祖,时称“秘密瑜伽大师”。而惠果大师与空海一见面,就认定了空海是他一直在等待的人,这或许就是佛法的因缘吧。空海拜惠果为师,仅仅三个月完成密宗的学习,得“遍照金刚”名号,成为正统密教第八代传人。
 
公元806年三月,空海遵照恩师的遗愿,携带大量佛教经典、诗文集、书法、佛像等珍品离开了长安,八月从明州(今宁波)启航回国。
 
空海大师回国后,创立了后来影响深远的真言宗,日本的佛教从此开辟了新领域。密教在日本得到广泛传播,称之“东密”,深受日本的皇室和贵族的崇信,成为日本平安时代最受尊崇的教派之一。
这座有着唐代建筑风格的“空海大师纪念堂”,在空海大师离开的一千多年后,伫立在了他当年获救的那个名为赤岸的小村落。纪念堂由中日双方合建,于1994年落成。20多年来,共有140多批日本访问团、5000多人次到赤岸朝拜、采访、观光。
朝钟暮鼓,春风秋月,晨光中的赤岸村静谧安然,虔诚的诵经声又一次响起。梵音袅袅,佛香阵阵,过去的故事在世人的传颂与仰望里流传,而空海大师千年前结下的因缘,也将在这里继续绵延流淌。

第十集《建善灵祐》

眼前的这座寺院,创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初名“建福斋”,唐景云二年(711年)改名为建善寺,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福建省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座佛寺。

古堡式的围墙守护着这座古寺。寺里的古榕,掩映着一面照墙,镌刻着国务院原秘书长杜星垣先生(霞浦三沙人)题写的“古刹逢春”。寺名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昭示着这座古寺与众不同的身份。

建寺以来,建善寺历尽沧桑,几经重修。阳光穿过隼卯相接的木制檐角,正照在精美的宋代石雕复莲式柱础上,结构分明的斗栱以及微微向上弯曲的月梁,处处都彰显着高山名寺的风范。

每到建善寺,人们总会前往一石亭处进行朝拜与祈福。善男信女们拿出干净的手帕、毛巾,向坐禅石摸一摸、擦一擦,然后拿到自己身上擦拭,以求神灵的赐福。石亭内供奉的这尊石像是灵祐祖师,那么,灵祐有什么样的道行,他与建善寺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佛教自印度传入以来,经过中国本土的融合与发展,其间开辟了中国佛教宗派最主要的禅宗一派,并发展为五大支派,素有“一花五叶”之喻,“一花”是禅宗之泉源,即指由达摩祖师传入中国的“如来禅”;“五叶”是指六祖慧能门下衍生的五个宗派,而灵祐与其徒弟慧寂创建的“沩仰宗”则是这“五叶”中的第一片绿叶。
 
唐大历六年(771年),长溪县的海滨一位赵姓人家,生下了一个男婴。《宋高僧传》对这赵姓男孩的童年有这样一段神秘的描述。祐丱(guàn)年戏于前庭,仰见瑞气祥云,徘徊盘郁,又如天乐清奏、真身降灵。衢巷谛观,耆艾莫测。俄有华(huà)巅之叟,状类罽(jì)宾之人,谓家老曰:“此群灵众圣标异。此童,佛之真子也!必当重光佛法。”久之,弹指数四而去。

12岁那年,灵祐辞别家人,前往离家乡20里开外的清潭寺,度过了三年的行者生活。之后,他来到了建善寺,剃发出家,其师傅为其取法名“灵祐”。他早晚在藏经阁前温习经文所坐的石头,被后人称为“灵石”,这也就是之前我们见到的那块坐禅石。

唐贞元四年(788年),18岁的灵祐在建善寺学习律法三年后,前往杭州,精研大小乘经律。五年后,灵祐出外云游参访,探求新的修行道路。他在江西建昌县 (今江西靖安县宝峰山)泐(lè)潭寺,参礼马祖弟子怀海师傅,伴其左右参学。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42岁的灵祐来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西北的大沩山开辟道场。那时的沩山荒无人烟。灵祐孤身只影,仅靠野果野菜充饥度日,依然是安贫乐道,潜心渐修。山下的百姓得知沩山有禅师在修行,便组织信众一起来帮助建设寺院。在之后的30多年里,来沩山拜谒灵祐禅师学习禅法的僧众与日俱增。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寺院常住僧人已达1500人。
 
唐大中三年(849年),宣宗皇帝钦赐“同庆寺”(宋朝时改为密印寺),那时已是79岁高龄的灵祐也就成了沩山同庆寺的首任住持。灵祐在唐大中七年(853年)圆寂,享年83岁。那时担任泾原渭武节度使(相当于今天省军区司令员)的卢简求为他撰碑,并由著名诗人李商隐题写了碑额。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朝廷赐谥灵祐“大圆禅师”尊号及“清净”的塔额。
 
灵祐禅师在晚年时对自己的禅学一生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将其内容编撰为《沩山警策》一书,阐述人生无常和出家入道之要旨,成为禅宗初学者入门必读的“佛祖三经”之一。千年后的今天,中国大陆、东南亚、日本、韩国仍有众多沩仰宗信徒,中国佛教协会前两任会长均为沩仰宗的传人。
 
自从18岁告别长溪之后,灵佑就未曾回到故乡,但其创立推广的禅学依然随着佛法传承在家乡的千里海疆。建善寺历经千年风霜雪雨,从静止的砖瓦草木到天地间的袅袅香火,从虔诚的经声佛号到四海的信徒访客,所有这些都显得那么庄严、纯净。当我们结束采访时,仰望殿前那一棵挺拔的千年银杏,耳边仿佛听到有人吟唱着一首诗:
参天银杏倚云栽,
叶落莲台法门开。
古寺清名千余载,
座中老僧话如来。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