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霞浦旅游 列表

霞浦.千里海疆行(第十五、十六集)

发布:2016-09-25 22:03:33来源:霞浦摄影网
第十五集《官井黄鱼》

在闽东沿海,有一片葫芦形的海域,狭小的出海口与台湾海峡相接。如果从空中俯瞰,这片海域被群山环绕,山在海边,海在山中,形似一口井。人们称之为:官井洋。


官井洋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水深大多超过20米,最深处达77米,海底为泥沙或礁石,水温适宜、盐度略低于大洋。其出海口是号称“全宁出入之要冲”的东冲口,最狭窄处仅2.6公里。
 
 
官井洋海岸线与闽东的霞浦、福安、蕉城以及福州罗源等地接壤,近70%的海域面积属于霞浦管辖。据民国版的《霞浦县志》记载:“官井之岸线,霞浦沿江各乡已环其东、南、北三面……且官井洋桁业多霞人承管,安(福安)、宁(宁德,现蕉城)两邑渔人向其佃璞。”
 
 
官井洋豁口小、内腹大,像个葫芦,洋流稳定且适中,给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众多鱼虾蟹贝纷纷在官井洋“定居”,霞浦县每年海带产量超5万吨,海参超1.5万吨,鲍鱼5000吨,大部分均产自官井洋海域。而令人感慨的是,这里还演绎了一段“大黄鱼家族”生机无限和劫后余生的传奇。
官井洋自古以来就有“天然鱼仓”的美称,曾经是福建省最大的渔场,也是我国唯一的内湾性野生大黄鱼产卵场。
黄瓜鱼,学名“池沼公鱼”,由于其体内含有一种黄色色素,通体呈金黄色,又因为鱼儿会从腹部发出“呱呱”的叫唤,当地人又称之为呱呱鱼、黄花鱼或大黄鱼。 
每一条黄瓜鱼的表面都透着黄澄澄的颜色,显得格外好看。由于黄瓜鱼体内的黄色色素被阳光照射后,色泽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渔民选择晚上捕捞的原因。

 
每年的春夏时节,闽东雨量充沛,无数江河的水流汇聚官井洋,形成了潮位落差较大的缓冲区。于是,黄瓜鱼群从闽江口以及外海回溯到官井洋,这也形成了一年之中最热闹的鱼汛期。
官井洋海域的渔民对当年捕鱼的盛况有这么一个描述:“黄巢造反,五县招兵,连打三阵,胜利收兵。”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一个领军人物,但在这句俗语里,被用来指代为黄瓜鱼,“五县”则是指邻近官井洋的霞浦、蕉城、福安、连江、罗源五县。当地的渔民们汇集官井洋,在黄瓜鱼回溯产卵的三个潮水期里,抓紧时机,展开了捕捞大会战。 
沿海渔民从官井洋海域收获了财富,但当时的人们并不懂得,这种没有节制的围捕方式,给官井洋的海洋资源带来极大的影响。有些渔民选择用敲罟的方式来捕捞黄鱼。“敲罟”指的是几十条船一起敲竹板,让大黄鱼头骨中的两枚耳石产生共振,通过水下声波将鱼震昏,船队再把昏死的鱼群赶入大船张开的网中,造成灭绝性捕捞。 
为了保护闽东特有的黄瓜鱼资源,1980年,政府下达了禁捕令。1985年,福建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批准了《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管理规定》。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水产部南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着手对自然海域黄瓜鱼的生物学和环境学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他们积极开展大黄鱼人工育苗以及养殖技术的研究,并建立了大黄鱼增殖基地。
1987年5月,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研究员刘家富和他的团队,运用野生黄瓜鱼培育的亲鱼做催产试验,当年育出第一批7000多尾鱼苗。经过5年的科技攻关,1990年,终于实现了百万尾规模的大黄鱼批量育苗,有效保护了大黄鱼资源。

 
目前,我国已形成年产8.6万吨、产值60多亿元、出口创汇近亿美元的大黄鱼养殖产业。

 
育苗科研攻关的突破,使得大黄鱼养殖技术在闽东迅速普及推广,闽东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基地。
如今,闽东已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大黄鱼之乡”,曾多次举办 “大黄鱼国际文化节”,由此也带动了其它海上养殖业的发展。许多与海洋渔业相关的育苗科研、饵料配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渔业出口等企业也应运而生,将闽东特产大黄鱼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官井洋附近的斗姆岛,有一处自然景观,从远处看去,一块酷似大黄鱼的石头依附在岩壁之上,因而此处景点被命名为“黄鱼朝天”。附近的百姓都十分崇拜这只“黄鱼”,他们相信,这就是官井洋大黄鱼祖先的化身。而这条石鱼面朝着远处的浩瀚大海,仿佛是在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官井洋…


第十六集——《宗祠流芳》

盛夏时节,蓝天白云下的三座仿古建筑愈发显得雍容,这是位于霞浦县牙城镇的林氏宗祠、平氏宗祠和陈氏宗祠,一字排开的宗祠建筑是这个小镇居民心中的神圣之地。
宗祠,习惯上多被称为家庙、祠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祭祀先贤的场所,一向被视为宗族文化的象征。

 
 崇拜祖先并立庙祭祀的现象,在原始社会后期即已存在。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直到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倡导:允许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祖)、曾(祖)、祖(祖父)、祢(nǐ亡父)等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明世宗采纳大学士夏言的建议,正式允许汉族民间联宗立庙。从此,祠堂建筑到处可见,成为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修编宗谱、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宗祠的兴建本着“追远”和“报本”的理念,所以在建筑规制体现了“礼尊”而“貌严”。这里的砖瓦木石、这里的色调,这里的空间布局,都体现了中国人十分考究的规制传统和文明理念。
 

 
唐朝初期,牙城镇属于长溪县(今霞浦)劝儒乡擢秀里。作为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镇,人们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子孙日蕃。在村民们看来,建造祠堂不仅是荣宗耀祖,也是慎终追远、不忘根本的具体表现。
 所谓盛世修祠。在太平时期,人们修建宗祠,并以此为载体,牢记祖先的儒墨情怀与家规祖训。在上千年的传承赓续中,林氏先人十分重视家规祖训的教化作用,曾定下林氏家规10条,分别是:崇孝道、睦宗族、重教养、齐家政、正礼节、务读书、明德性、谨言语、慎交友、处世事。它融合了儒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理念,涉及到为人处世、持家治业等方方面面,是子孙后人砥砺品性、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
 在修建林氏宗祠的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一次火灾,林氏后人并没有因此而沉湎消沉,重建工作很快得以继续,宗祠凭借着血缘关系把族内乡亲团结起来,由此形成了巨大的整体的力量。
 

 
千百年来,我们的先民在畎亩躬耕、族群繁衍的过程中,留下了一座座记述家族文化源流的宗祠、家庙,它与宫庙族府等建构了地域性文化的立体形态,固化了先祖DNA的活的载体,成为后人敬宗睦族、缅怀先贤、凝聚宗亲、祭祀祖先、教化子孙的精神殿堂。
 

 
在霞浦,有一个“有错也是下浒祠堂错”的趣话,比喻“做错事而又不肯认错 、一味推卸责任的人”。这句话的来源就与霞浦下浒镇的李氏宗祠有关。
大凡祠堂内部都建有戏台,戏台两侧的柱子上常贴有各种各样的对联,或宣扬儒家传统思想,或宣传戏剧的精彩故事,有的还借题发挥,寓意深长。有一次演戏前,下浒李氏宗祠的戏台上也贴出了一副对联:
金榜题名非富贵  洞房花烛假夫妻
一位财主看了以后,觉得对联写得好,就悄悄记了下来。这一年,财主家的孩子娶亲,按婚庆习俗要贴对联。这位财主并没有多少学识,又想显摆自己,就把下浒祠堂戏台上的对联贴在了家门口。别人看了,纷纷嘲笑。可财主却辩解说:“对联没错,有错也是下浒祠堂的错”。后来,这句话便流传开来,成了张冠李戴、推卸责任的代名词。
当戏台的热闹归于沉寂,宗祠所承载的文化依然生动地延续……今天的人们,赋予了“金榜题名”以新的涵义,许多祠堂就成立理事会或者教育基金会,以宗族的名义奖励族人,鼓励后辈们发奋读书。 
 
 
祠堂文化,也让身在异乡的海外宗亲记住了乡愁,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根。在霞浦县长春镇渔洋里村,“连氏宗祠”四个大字,出自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笔下。2005年,随着连战先生来大陆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破冰之旅”,他在大陆的美誉度越来越高,连姓由此进入两岸同胞的视野,并受到关注,福建的连氏宗亲,都对拥有连战这样一位为两岸和平与交流作出贡献的同宗而感到自豪。

 
祠堂是祖先的家,许多回乡寻根问祖的海外乡亲,正是借助祠堂族谱的记载,寻找到自己的祖根和血缘关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从未间断,其中,祠堂一脉相承地获得了中华文明丰富的底蕴,悠久历史所形成的情感、礼学、礼节,依然凝固在这些作为文化载体的宗祠建筑中熠熠生辉。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