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霞浦旅游 列表

霞浦.千里海疆行(第二十七集、二十八集)

发布:2016-12-18 21:08:04来源:霞浦摄影网
第二十七集——《海岛人家》

海洋是人类重要的活动场所,作为霞浦海岛乡的居民尤其如此,在这里,即使是离陆地较近的海岸,海洋的力量依然不可忽视。


 
村民们正在搜寻一种奇异的生物,它们攀附在巨浪拍打的礁石上,生活在海流交换频繁的礁石缝隙里,只有在外海的岛屿上才可常见,而西洋岛的这片海域尤其盛产。
这是藤壶,俗称“蛐头”,这是鹅颈藤壶,村民们也把它称作“笔架”。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千里海疆的嶙峋怪石,在这里,稍有不慎,足以受伤。
以前曾有村民从悬崖上摔下来,条件如此艰苦,如果不是身手敏捷的青壮年,很少有人愿意干这一行。


 
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也渐渐养成了靠海吃海的生活方式,当采集来的藤壶被运回来,就该全家人上场了,在炎热的季节,海鲜极容易变质,全家人都来帮忙,将各种贝壳分别挑拣、归类、出售。
 
这是典型的海岛生活方式,因为采集藤壶,包含了太多的艰辛和危险。这里的人们养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那就是买此类海产品时谢绝还价。
 
在闽东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上,珍珠一样地散落着众多风情独特的岛屿,其中,有福建省距离大陆最远的台山岛、有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的嵛山岛、还有霞浦境内的浮鹰岛、四礵列岛、西洋岛等。这些岛屿风光绮丽,渔业发达,岛上居民大多在清朝乃至更远的时期,从连江、长乐、福清以及闽南一带迁徙而来,至今保留着当地的习俗,形成了独特的“方言飞地”现象。


 
西洋岛即现在霞浦县海岛乡政府的所在地,另外,海岛乡的辖区还包括四礵列岛、马刺岛、浮鹰岛、小西洋岛等43个岛屿,海域面积广阔。
早在唐朝时期,西洋岛的先民就书写了繁衍生息的历史,至宋朝,浮鹰岛、西洋岛一带一度人丁繁盛,明清时期,朝廷实行海禁政策,又因沿海倭患频繁,岛上居民纷纷内迁,海岛乡曾经成为荒岛。

 
由于海岛乡所处的海域有着如此重要的位置,早在1898年,英国人便在岛上建造航灯,引导南来北往的船只夜间航行。这座20多米高的灯塔至今依然矗立,它所用的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据说都是从英国本土远道运来。这里还有一处营房遗址,当年守卫灯塔的人就住在其中。
蓝天、白云、大海、正从东方升起的太阳……犹如一块远离大陆的处女地,西洋岛上处处皆是美景。
 
为了防抗肆虐的大风,这种坚固的石头厝应运而生。
碉堡一般的石头厝,不仅是这里风情浓郁的独特民居。更是海岛乡的先民们生存智慧的结晶。
 这些石头厝的窗户一律开小窗,房子的结构从地基到墙体,从门框到梁柱,基本都采用花岗岩石料,甚至连屋顶的瓦片上都压着密密的石块,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淋,也渐渐成了灰黑色,俨然是一幅山水画,她以古朴亘古的身姿,成就了电影布景般的原生态景致。
 
海洋中种类丰富的食物,诱使着人们追涛逐浪。王惠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早些年,他购置了这艘渔船,专门从事渔业捕捞,和许多渔民一样,这是他一家人的全部生计所在。海岛乡是一个纯渔业乡,目前登记在册的渔船有188艘,全乡80%的劳力从事海上渔业生产。
 
此时,看似波澜不惊的大海突然变得暴躁起来,渔船摇晃不止,如果不是常年在海上工作,很难适应这种剧烈的晕船反应。
 
渔船的马达声透过晨曦回荡在渔港的两岸,早起的船儿又在穿梭忙碌,海面上闪烁着碎金般的阳光,新的一天开始了……


 
女儿又要去上学了,有时,看到父亲的小船在海面上渐行渐远,女儿都会跑向岸边拼命地挥手。而在王惠看来,女儿是自己的自豪和希望,他要努力工作,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心底的梦想……


第二十八集——《摩尼明教》
   

从霞浦海疆往内陆西北35公里,是群山环绕的柏洋乡,霞浦县杯溪、杨家溪和罗汉溪三大溪流皆由此发源。其中有一个翠竹掩映下的塔后村上万自然村,风景独秀、水丰地肥,村民过着桃源般的生活。村庄不见塔,却名塔后村。几年前,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因为一个意外的发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由此揭开了村庄命名的奥秘。


 
2008年11月,霞浦县在上万村开展文物普查时,  工作人员在一座古庙里发现了一些散落的石像,佛像服饰、发髻皆与常见的佛教或道教不同。文物专家认为历史上应该有其他宗教在霞浦流传,而它就是对我们来说略显神秘而陌生的摩尼(Mānī)教,又称明教。

 
摩尼教产生于公元三世纪中叶(公元240年前后),由一个名叫摩尼的波斯人创立。教义的核心是说,世界之初,就有光明和黑暗两个王国并存,光明占据北、东、西三方,黑暗占据南方,最终光明能够战胜黑暗,建立光明、善美、和平的统一王国。摩尼教创立后即在波斯境内广为传播,并迅速进入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一带。

 
大约在公元6到7世纪,摩尼教沿古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的新疆地区,然后传到内地。摩尼教在中国本土化以后改称明教。中晚唐以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福建东南沿海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为摩尼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早前考古学家发现的泉州晋江摩尼教草庵遗址,始建于宋末绍兴年间(1131—1162年),可见宋末至元代摩尼教在福建活动之端倪。

 
这里是海拔1192米的霞浦县最高峰目海尖,当地人俗称“光明顶”。村民口中的“光明顶”却与金庸小说中的明教圣地不谋而合。那么,位于目海尖山脚下的塔后村上万自然村是不是跟明教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上万村全部是林姓,《林氏族谱》记载了其先祖曾为明教教主的秘密。这座位于柏洋乡塔后村的的摩尼教寺院遗址始建于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原名龙首寺,元代改名乐山堂。庙堂布局完整,面积约为1500多平方米。霞浦当年的摩尼教弟子皆在此修炼,可见规模之宏大。


 
霞浦摩尼教的发现是我国近年来宗教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也是2009年福建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至此,专家们对中晚唐以后的福建宗教格局有了新的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研究室主任陈进国博士认为,摩尼教的入闽传播路线以福州地区为中心,沿着滨海区域,向南北两翼传播,霞浦是摩尼教在福建的重点流传区域。摩尼教进入福建以后,跟地方的民间信仰、宗族文化形成了有机的融合,成为本地的道教法师科仪请神里面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摩尼教的祖师以及重要的传教士象林瞪,已经化成本地固有的神明。

 
现今,福州台江浦西留存着一座福寿宫,始建于宋代,又名“明教文佛祖殿”。相传这座宫庙就是为纪念林瞪公在闽城救火有功而建。明万历《福宁州志》及清乾隆《福宁府志》均对林瞪救火一事有细致记载。当朝皇帝封林瞪公为“洞天兴福,雷使真君”。霞浦的上万村每年都会举行林瞪公诞辰日祭祀仪式。此时,我们可以有幸目睹,村民手中一直秘密保存的,相传是林瞪公使用过的各种法器。这些法器包括:印有“圣明净宝”的青铜印章、印有“五雷号令”的银质印章、青铜甪端、铁质“金钟罩”和青铜三足香炉。祭祀活动从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二一直持续到二十一日。是时,林氏一族欢聚一堂,举行迎神仪式,祈求先祖林瞪公保佑境内子民安康、来年五谷丰登。

 
在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霞浦民间逐步形成了儒、释、道等多样性的信俗。唐宋以来,从异域传来的摩尼教同样在这片土地上滋生发展,并与当地的宗教信仰相结合,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见证。如今,摩尼教虽已湮灭,而在中国目前“一路一带”政策的推动下,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却仍在延续。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