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霞浦旅游 列表

霞浦.千里海疆行(第二十九集、三十集)

发布:2017-01-02 21:23:52来源:霞浦摄影网
第二十八集——《两菜之乡》

仲夏时节,闽东沿海进入了为期三个月的伏季休渔期。这是为保护海洋鱼类繁育生长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渔民收起了渔网,但却比以往显得更加忙碌。因为,他们借着休渔期的空档,正忙着种“菜”和收“菜”。这些菜,并不是陆地那种寻常的菜,而是沿海的特产:海带和紫菜。
 
霞浦的东吾洋和官井洋与外海相接,既有海的本性,也有湖的特点。来自大山深处的溪水,源源不断地汇入大海,使沿岸的海水盐分得到了很好的调和。这种水质,不仅适合大黄鱼等海洋鱼类的生息繁衍,也适合海带和紫菜的生长。


 
1958年,福建省水产局、轻工业厅和福安专署联合在三沙成立闽东水产联合加工厂,他们从大连引进海带苗和海带养殖技术,在三沙海面养殖获得成功,实现了亚热带海域养殖海带的重大突破。此后不久,霞浦县开始尝试海区紫菜养殖。1978年,三沙渔业公司培育出紫菜苗,也在三沙海面养殖获得成功。从此,海带与紫菜养殖在闽东和浙南逐步推广,为沿海渔民开辟出一条海上致富之路。
 
十一二月的深冬里,渔民们将采购来的海带苗分苗捆绑在竹竿上,结成一排排“田”字形的格局,放进水流通畅的海水里,渔民们需要经常进行管理和经营,等到来年五月,在东海温暖的洋流中,海带得到了快速的生长,沿海渔民也开始迈进了收获的季节。
 
每到海带收获的季节,公路旁、浅海滩涂上、田野里,随处可见晾晒的海带的场面,成为霞浦初夏一道独特的风景。在炎炎烈日的烘烤下,海带的水分被晒干,随后被送到海带加工厂。经过炭煮、冷却、清洗、压干、腌制、冷藏,最大程度地保持海带新鲜的口感。而这些整理装箱的海带,也将会被运往各地,进入国内外广阔的市场。
 
紫菜虽然名为“菜”,但它的养殖并不需要土壤,根须也不是扎在滩涂里,而是附在渔民们布置好的苗绳上。涨潮时,紫菜苗浸入海中,充分吸收海水的养分。退潮后,密密麻麻的绳索悬于海面以上,紫菜苗享受着阳光空气,产生光合作用。潮涨潮落间,紫菜就这样慢慢得到了生长。
 
每年的9月初,是紫菜下苗的时候,到了10月中下旬,就可以开始采收了。虽然从育苗期到第一次采收期仅40多天,一年大多可以收获五至六次,有些年份甚至可以收至十二次之多。但由于紫菜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高,只有气候、水温等多种因素都达到良好的条件,才能有个好收成。而且,越早采收的紫菜质量越好,所以市场上就有了“头水紫菜”的说法,指的就是每年第一季采收上市的紫菜。其成色、质量,决定着价格。

 
 基于霞浦是国内人工培育海带和紫菜苗最早的地方之一,同时又是养殖面积最大的县份,2009年,霞浦县被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的称号,这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上述称号的县份。
 
海带、紫菜等海上养殖业的发展,不仅给霞浦人民带来了财富,也给作为“中国最美海岸线”、“国际滩涂摄影基地”的霞浦,带来了取之不尽的艺术题材,成了摄影人镜头里拍摄不完的风景.。


第二十八集——《溪西水库》



霞浦,因海而美,因人而杰,因山而秀,因水而灵。
 
 驱车沿着霞浦海岸线往北行走45公里,穿过一片群山翠绿,豁然就有一湖碧波荡漾的水库出现在眼前。这就是霞浦县上世纪最大的水利工程——溪西水库。
 
许多人并不知道,霞浦虽然山环水抱,境内拥有七都溪、罗汉溪、杯溪、三河、长溪等五条主要河流,水力资源丰富,但在许多城镇与海岛,淡水却比较稀缺。
 
为了解决缺水问题,1958年,霞浦县委李岳书记大胆提出了北水南调的计划,决定在北部的大山中,兴建一座大型水库。他亲自带领专家组,沿着县城最近的一条河流,寻找适合建造水库的坝址。经过认真细致的测量、勘察、设计,提出了一座库容量为3500万方米的中型水库建设方案。1959年12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溪西水库破土动工。
 
当时正值“大跃进”的年代,人们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水库建设中。然而不久,遭遇三年经济困难,溪西水库被迫停工缓建,工程一停就是12年。这也成了李岳书记一生的遗憾。
 
铭记着老书记的嘱托和百姓的期待,程源涛为溪西水库建设四处奔走,终于得到了省水利厅的重视,1972年,省里下拨了400万元经费重启这项水利工程。建设资金解决了,但是又面临新的问题。由于工程技术的进步,10多年前设计的土坝已经明显落后,施工方案必须改为石坝。
 
1974年10月,经过两年艰苦不懈的努力,溪西水库顺利竣工。省水利厅的专家在验收之后感叹,没想到霞浦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还能把水库质量建得这么好。
 
与水库同时完工的还有灌溉渠道工程,渠道总长81.51公里,干渠长36.44公里,灌溉面积达7万多亩,极大改善了沿线农田的抗旱能力。
 
溪西水库的建成使许多百姓受益,但也有许多群众付出了牺牲,其中就包括因库区淹没必须搬迁的农民,当时共涉及3个行政村740多户3706人,他们形成了一个叫库区移民的群体。
 
初冬的早晨,慵懒的阳光洒在溪西水库的大坝上,波光粼粼的水面仿佛映衬着历史沧桑,潺潺的水声似乎传颂着治水功绩。几十公里外的下浒,大乾里水库的工地上,老程看到这里的各种大型工程机械,不由想起了霞浦当年新建第一个水库的情景。从古至今,人们逐水而居,筑梦未来。不同世纪的水利工程,都源于同一个构筑美好生活的纯朴愿望。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