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霞浦旅游 列表

美丽沙江

发布:2017-02-21 11:24:26来源:霞浦摄影网
    沙江镇地处霞浦县南部,背山面海,东临福宁湾,西接盐田湾,南面绕抱美丽富饶的东吾洋,距沈海高速互通口18公里,海岸线长27公里,海域面积11.3万亩,镇域面积143.37平方公里,人口5.1万人,下辖20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
 
黄瓜山贝丘遗址
    黄瓜山贝丘遗址位于霞浦县沙江镇小马村附近一座相对独立的山丘---黄瓜山上。黄瓜山南高北低,中部凹缓略呈马鞍形,最高海拔50米。
    黄瓜山贝丘遗址的年代距今约3000-4000年,为一处青铜器时代遗址,总面积6000平方米。在接近山丘顶部的东南、西、北三面坡地下发现大量蛤、蛎、螺等堆积层,贝壳堆积层下的土层混杂有大量磨制的石器、陶器、兽骨等文化遗物,经考古专家鉴定,这些遗物相当于中原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通过发掘,在遗迹上还发现了两组排列有序的柱洞和两条排水沟,以及灶坑等重要建筑遗存。
    黄瓜山贝丘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原始人群在此聚居并繁衍生息,填补了闽东地区先秦古文化的空白,对研究闽东乃至全省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福建沿海地区贝丘遗址的分布、类型及其规律,提供了重要资料。              
    2005年黄瓜山贝丘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葛洪山
    葛洪山,原名高平山,位于霞浦县沙江镇境内,主峰海拔605米,东眺福宁湾,西揽东吾洋。山下碧波幻彩,绿野流丹;山上奇峰突兀,怪石嶙峋。相传山中石崖、石壁、石洞共计380景,是一颗镶嵌在东海之滨的璀璨明珠。
    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道教丹鼎派倡导人葛洪闻知高平山盛产丹砂和草药,不远万里携子侄再次修道炼丹,为民治病。并在山中完成了其《抱朴子》内、外篇,《金匮药方》一百卷以及《神仙传》等巨著。其中《抱朴子》内篇记述的炼丹方法为现存最早的炼丹术著作,对古代推进化学、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最大贡献,《金匮药方》对天花、恙虫病的论述为世界最早记载。
    葛洪的道教文化个葛洪山增添了熠熠炫目的光彩,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一些专家学者、新加坡道教界权威人士以及中国道教协会负责人都先后到葛洪山考察道教的发展以及神奇的炼丹文化。葛洪山深厚的人文宗教景观和山海自然景观不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其价值渐渐被人所认识,她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名流学者为之倾倒、赞颂。
    目前葛洪山被中国宗教界列为中国道教名山。
 
 
汐路桥
    汐路桥又称达路桥,是沙江镇竹江岛(村)连接陆地的海上石路桥,桥为东西走向,东起竹江岛,西接小马村,全场3651米宽1.2米-1.8米不等,因路桥建在滩涂上,涨潮没于海水中,潮退后方能行走,故称汐路桥。        清乾隆年间由乡绅郑绣轩倡建未果,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乡绅郑启昂悯乡人涉水之苦,耗巨资建三年而成,后被潮水冲垮,其子郑琼森又进行三次大修才得长畅通。
    由于地处滩涂泥泞中,建桥时,路基用松木打桩,铺垫蛎壳、杂木、皮草,而后铺上条石横竖三层砌成,全桥途经六处港汊,架跨桥六座,桥面跨梁石板长丈许,重数吨。每桥桥孔三五个不等,最高2.9米,桥下可通舟筏。其中有四座跨桥,桥孔上下两层,边有小孔,具有排潮防涛作用,是目前国内罕见的海埕汐路桥建筑,也是至今发现最早的海埕汐路桥,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00万专款修葺桥面,该桥有望近期被列为过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堡古城堡
    八堡古城堡,位于霞浦县沙江镇八堡村,八堡古城堡始建于明正德5年(公元1510年),是当时由中原迁来的八个姓的先民联合集资出工兴建的,因此号称“八堡”,目的是防守抵御当时在我国东南沿海日益猖獗的倭寇,至今已有00多年历史了。
    古城堡周长约1公里,城堡墙上皆种植茂密苍翠的南方小叶榕树,城墙皆用产于当地的青色花岗岩夹插着红色花岗岩方石堆砌而成,固若金汤。城堡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西门是瓮城,规格最大,呈“凸”字形,城墙高约4.5米,全部由2米见方的青石和红色花岗岩石块堆砌而成。城内有两条呈“工”字形的古街,古街道路也是用青石板铺就,这些石板路经过岁月的洗礼,光滑洁净,一尘不染。古街两边皆是古色古香的青砖黑瓦农家旧院落,因八堡村历史上是中原移民,八堡是一个小盆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因此,百姓比较富足,偏安一隅,安居乐业。
    八堡村民因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崇尚教育,开化较早,明清两代八堡村就出过不少的举人、贡生、秀才等科举人才,在八堡古街中还保留三座粉砖黛瓦马鞍墙的高大宅第,门前屹立着三座高大挺拔的旗杆夹石。在这些宅第的墙边,还保留三口掘于宋代的古井,虽然古井现已无人使用,但水质依然清冽甘甜,深不见底。
     八堡古城堡已被列为霞浦县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S湾
    美丽的滩涂,经过无数次的潮起潮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景观。连接沙江村和竹江岛的“s湾”航道正是在这漫长的岁月长河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姿态。
    涨潮时分,众多插在滩涂上的竹竿形成的优美线条,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大小“S”形的港湾水道两边,构成一幅完美的滩涂风景。每当海带收成季节,来来往往的船只,在“s”形的竿影间繁忙穿梭,使得原本美丽的港湾,更加丰富多彩,水墨韵律更加美妙突出。自然力和人力的浑然天成为摄影人提供了创作和得大奖的最好场所。
    2016年8月6日巴西里约奥运会上,在开幕式倒计时之前,三星上线发布了一段2016里约奥运会宣传片《The anthem》,在宣传片中,不同地区和肤色的人们在手机面前唱着自己国家的国歌。吸引中国观众注意的是;片中22秒-24秒的画面中,惊现一小男孩站在中国霞浦的滩涂上,唱着英文歌曲。这些来自不同地域风格的歌曲被串联成一首十分顺畅并且很感动的歌曲,这个场景正是取景于沙江镇摄影点S湾。
 
 
温麻船屯
    温麻船屯是三国时期东吴三大造船基地之一。温麻船屯、横屿船屯(今浙江)岭南番禹船屯(今广州)并称东吴江南三大船屯。
    三国时期,吴国倚仗强大水军立国,出于国防、商贸和航海事业的需要,十分重视造船业。地处东南沿海的闽东,境内多山,盛产造船木材。常年在水上生活的闽越族先民,掌握了相当高水平的造船技术。建衡元年(公元269年),东吴政权在建安郡侯官县(今福州)设立“典船校尉”一职,掌督修造海船,并在现今沙井镇葛洪山下的古县村一带建立温麻船屯,利用谪徒(罪人)并征集当地工匠、劳工造船。
    西晋咸宁六年(公元280年),孙吴被晋所灭,晋仍保持典船校尉温麻船屯旧。两年后,即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晋在温麻船屯附近(今沙江镇古县村旧城址)建立地方政权--温麻县。明弘治《八闽通志》记载:“温麻、晋以温麻船屯置县,因名”。史料证明,作为闽东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温麻县治,是因温麻船屯而诞生,秉温麻船屯而命名。
    温麻船屯是闽东文明的发祥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中秋曳石
    中秋曳石源于明末,为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而起。相传,明嘉靖年间中秋夜,戚家军主力驰援福安、宁德,此时倭寇来犯霞浦县城,形势危急下,戚继光命城中百姓将绳子绑住石头在青石板上拖动、奔跑,发出巨响造成城内人马众多的气势,吓退倭寇,保住霞浦县城。此后,每逢中秋,霞浦各地便会开展曳石活动。近些年传统活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霞浦县沙江村却始终保留着曳石这一传统节目。
    每年中秋来临,沙江村民便会在村口搭起彩门,在街道上方牵满彩旗,迎接四方宾客。各个街道村民自行组成若干支队伍(通常有11队),每队60人。曳石开始前,各队人员将各自使用的石头,用麻绳系劳,石头有磨盘石、虎头石、扇形石、形状有原型、方形、心型等。当中秋夜月朗华灯初上时,曳石活动便开始了,石头上坐一健儿,身披红色绶带,号令队伍进止,后面4人牵绳把控石头前进方向,前面数十人牵着粗麻绳沿街奔跑,边跑边呐喊,各队着统一服装、相互竞争、绕村三圈、观者云集,喊声、石头擦地声、鞭炮声,响彻夜空,热闹非凡,活动直至午夜结束。
    沙江村中秋曳石传统民俗活动延续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婆走水
    阿婆走水(亦称妈祖走水)是沙江镇竹江村村民用来纪念传说中妈祖在海上救护遇难渔民开展的一项民俗活动。农历三月廿三为妈祖诞辰,每年是日,珠江村民必祀妈祖海神。举行阿婆走水仪式是神诞祭祀之高潮。
    三月廿六日待潮水半涨时,十六名丁壮抬着端坐妈祖神像的神舆沿街巡行。前面导以神锣、令旗、龙伞、高灯、街牌、香亭,伴以鼓乐队、神铳手,后随信众香客、围观民众,可谓人山人海。行至竹江西门境沙嘴头(洋尾头)时,只听三声铳响,十六名壮汉甩开众人,口喊号子,抬着神舆疾走如飞,向海边浅水处奔去,溅起层层浪花。海上跑得起劲,岸上的群众喊得也卖力。轿手们在海水中大约跑了100多米便停了下来。12次,兆一年12个月,月月风平浪静。平安沾水仪式结束后,大家又抬着娇子原路返回。紧接着便轮到第二队出发,如此循环往复,来祈祷平安与丰收。
    “阿婆走水”民俗活动,在竹江当地传承已有五六百年历史了。
 
 
笊篱屿
    笊篱屿(又称“馒头山”),位于东吾洋西盼围江村。每当潮落水退,海水上下交汇之际,沙石泥土随之拱成一条600余米长、突于滩涂之上的自然通道,延伸到岸边,与陆岸相接,远观形如笊篱柄子,故被称之为“笊篱屿”。
    笊篱屿依山面海,景色秀丽,民众勤劳,民风淳朴。史上曾有过文武举人、秀才数十名,被誉为"滨海邹鲁"。近年来,霞浦县不断加大旅游业发展力度,充分利用当地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强县,围江“笊篱屿”作为霞浦诸多摄影点之一也渐渐名声在外。
 
 
小马省级美丽乡村
    小马村位于沙江镇东南部,背倚黄瓜山,东临东吾洋,是一个背山面海、半渔半农、畲汉同居的传统村落。全村辖后仓、葛藤湾、西坝头3个自然村,420户1916人,其中畲族人口383人,是一个文明历史底蕴深厚的少数民族行政村和传统农业村。
    境内有距今约3500-4300年的史前时期贝丘遗址——黄瓜山贝丘遗址,有海上汐路桥、明朝抗倭时期古城堡、沩仰宗初祖灵祐禅师初修道场等历史文物保单位。拥有耕地面积1113亩,盛产盐水花菜、冬季马铃薯和反季节大白菜等特色果蔬农产品。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乡贤的关心支持下,小马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先后进行了环境卫生整治、村道拓宽、路灯及景观灯改造、古城墙修复、汐路桥栈道建设,完成了村头公园、绕村内河景观、玄壇湖景观、老人活动中心、港湾式停车场等项目建设。同时,规划建设黄瓜山贝丘遗址旅游景区、后山森林公园、汐路桥景区滩涂游等休闲和旅游项目。积极打造一个生态、宜居、宜业的滨海新畲村。
 
 
龙湾省级美丽乡村、精准扶贫示范村
    龙湾村位于霞浦县城西南方向,沙江镇西部,距城关30公里,离镇政府15公里,属老区基点村、少数民族行政村,沙江镇畲族主要聚集区之一,现有330户,1187人,其中畲族人口485人。
     2014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省市国税局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及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投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解决贫困户的脱贫问题,积极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农村。先后投入资金500多万,进行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村道拓宽、河道污水管道清道、标准化农田整理等,完成了村头公园、老人幸福院、畲族文化活动中心、幼儿园等项目建设。
     同时积极引导村民优化传统种植产业,发展特色果蔬种植,规划建设农副产品初加工厂,解决村财收入与贫困户就业脱贫双丰收。


相关热词搜索: